《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4.第三部分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这个问题可以从大萧条的结束说起,你可能想不到,大萧条结束靠的不是政府调控,也不是工程建设,而是由于战争的爆发。 按凯恩斯的观点,医治大萧条需要政府大量地开支,为了增加就业就得忍受财政赤字。虽然1933年美国开启了罗斯福新政,在全国修建工程,但支出力度不够大,并没有解决失业。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政府为了扩充军备大量支出,1943年赤字达到了GDP的30%,才真正实现经济复苏。这恰恰验证了凯恩斯的观点,不管政府用什么方式花钱,只要支出力度够大,就能帮助经济走出萧条。 同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克鲁格曼认为,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表明,大规模财政赤字没有推动利率上涨,货币增加没有带来通货膨胀,而某些国家试图通过削减支出、平衡预算的做法,反而使经济滑坡更严重,这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再次验证。 因此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克鲁格曼就支持他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呼吁加大力度,提议把78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增加到2万亿美元,虽然由于政治因素没能实现,他后来也盛赞奥巴马的政策说,“它帮助美国经济止住了下滑,创造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并留下了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投资遗产。” 但这里必须再次提醒,这是克鲁格曼的观点,从其他人的视角看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比如对大萧条的解释,有一种极端理论认为,那不但不是市场失灵,反而是政府干预造成的,当然相信这一理论的人很少,所以在和凯恩斯的争论中败下阵来。不过即便在凯恩斯主义走进教科书成为主流之后,也遭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第一波挑战来自60年代的货币主义理论,它认为如果美联储做得够好,大萧条本可以不发生,因为只要把货币供应保持在一定增速上,就能避免经济严重下滑,而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经济刺激政策,将导致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到来,这个预测被70年代发生的“滞胀”所证实,大大提升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声望。 第二波挑战来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它在反对凯恩斯的观点上更进了一步,说经济刺激政策不仅长期无效,短期内也不能促进就业,因为人是会理性预期的,当人们预期政府的刺激政策会带来通胀的时候,就会主动提高工资和商品价格,使促进就业的政策失去作用,因此它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 第三波挑战是80年代诞生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这个理论更玄乎,它把“大萧条不好”的观点也抛弃了,认为商业周期反映的是技术进步的波动,但由于工人的理性反应被放大了,当环境有利的时候工人会自愿增加工作量,当环境不利的时候则相反,因此失业是工人支配自己时间的有意识的决策。 这样看,大萧条就成了大休假,听起来很荒谬,但这种理论的数学模型做得很好,还会利用复杂的统计技术模拟真实数据,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并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到这里,对凯恩斯主义的解构达到了顶峰,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完成了从凯恩斯主义撤退、回归新古典经济学的故事。 说到这儿插一句“冷知识”,在美国,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内陆淡水湖周边的大学,所以叫淡水派经济学家,而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主要来自两岸沿海地区的大学,所以叫咸水派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淡水派经济学家是追求精致完美的纯理论派,而他自己所属的咸水派经济学家则是关心现实,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两派经济学家的争论非常激烈。比如淡水派经济学家的重要人物,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教授说,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是“次品经济学”的产物,他的同事约翰·科克伦也说,这些计划的理论基础都是虚无缥缈的。而另一方面,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一位学者回应说,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已经走向崩溃,克鲁格曼更是火力全开,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的评论是宏观经济学“黑暗时代”的产物,他们是在重复1930年之前的谬误,还以为自己在谈什么新鲜而又深刻的东西。 除了这样的口水战,更有意思的是对政策结果的评价。奥巴马第一任总统任期过后,淡水派经济学家认为他的经济刺激计划失败了,因为在计划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复苏不理想。而克鲁克曼却认为,这是美国还在消化大规模房地产泡沫的残余影响,奥巴马刺激计划的规模太小,实施时间太短,不足以克服如此严重的后果。他在2009年就警告说,经济复苏计划的规模太小,很可能成事不足,而变成反对经济刺激政策的依据,结果不幸言中。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关于政府干预是否有效,变成了理念问题,而不是实证问题。因为不管是大萧条还是金融危机,对相同的事实,经济学家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这背后是观念甚至是信仰的分歧。于是人们看到,经济学这门学科,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似乎光鲜亮丽、劲头十足,但充满争议和矛盾,让人无法信赖。那么经济学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它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