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供给》2.第一部分

《无限供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首先,咱们来看看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产品特征,以及定价方式。传统经济时代的大部分产品,像食品、服装、汽车、机床,等等,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比如你要想多做一个汉堡,多生产一辆汽车,就得投入人力、物力,重新生产一次。因此,这类产品的产量都是有限的。你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相应就会有多少产量。并且,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每多生产一件产品的单位成本会增加,简称为“边际成本递增”。而在数字时代,一种产品之所以能够实现“无限供给”,背后的原因是,这些产品一旦被开发出来,增加产量的边际成本便接近于零。比如,复制一个软件到另外一台计算机的成本可以忽略;谷歌或百度的搜索服务,多一个人用,也几乎不增加成本。可以说,对于这些产品来说,只要市场有需求,企业想提供多少,就能提供多少。那么,这种零边际成本、能够无限供给的产品,该怎么定价呢?传统经济时代,最常见的产品定价依据是成本。但是,这对于无限供给产品来说并不适用,因为无限供给产品的成本结构非常特殊,它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后面再增加产量的时候,成本并不会相应增加。这会导致,产品的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小。那么,如果按照成本定价逻辑的话,缺乏市场规模的产品就会卖出天价,而销量巨大的产品就应该免费。这显然不合理。本书认为,由于企业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而对于生产无限供给产品的企业来说,研发成本是一个常数,因此销售收入最高的时候,也是销售利润最高的时候。我们知道,销售收入等于产品价格乘以销量,因此,产品的最优价格应该是能让产品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价格。那么,是不是价格越高,收入越高呢?显然不是。因为高昂的价格会压制用户人数的增长,对收入增长起到反效果。那么,企业该如何在销量和价格之间做好平衡呢?咱们先来从理论层面来看一下。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需求量(销量)会下降几个百分点。计算表明,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时,涨价会导致产品的销售收入下降;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时候,涨价会导致销售收入增加;而当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的时候,销售收入最大。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价格定得越高,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会越高。那么显然,产品的最优定价应该是使得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的那个价格。上面这一段理论分析你可能听得有点迷糊,没关系,简单来说,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无限供给产品尽管是零边际成本,但这种产品的定价也要讲究科学,尊重需求规律;随意定价则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在现实中,生产无限供给产品的企业经常会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是,差异化定价。比如,一些软件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特意把软件设计成专业版和普通版,专业版以高价卖给支付能力强、对产品性能要求高的用户,而性能稍差的普通版则卖给支付能力弱的用户。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针对不同用户,把相同产品卖出不同价格。我们平时可能感觉,某种软件的普通版和专业版应该属于不同产品,就好比奥迪汽车的A3和A6,产品不同因此售价不同,不算价格歧视。其实并非如此,生产一辆奥迪A3和跟生产一辆奥迪A6的成本差距很悬殊,但是,软件的专业版和普通版的边际生产成本却完全一样,都是零。那么,既然如此,企业为什么不统一为用户提供性能更好的专业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既不想失去支付能力弱的用户,又希望从支付能力强的用户那里多赚一点。像互联网游戏里的各种虚拟道具,比如步枪和大炮,成本没什么差别,价格却大相径庭;还有一些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可以不受广告骚扰,不付费就需要观看广告;以及,一些购物网站通过大数据分析,给那些他们认为购买力弱、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多派发一些优惠券,让用户打卡积分,或者搞限时秒杀,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变相的价格歧视策略。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在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的时候,哪怕用户只愿意支付很低的价格,也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采用价格歧视策略,让不同支付能力的人支付不同价格,企业才能尽可能地占领更多需求,获取更多利润。刚才咱们对于无限供给产品定价的所有讨论,是基于这样一条假设展开的,那就是:企业只能依靠直接出售产品来获取收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盈利渠道。然而,相当多的无限供给产品,都能够一物多用,给企业带来多元化收益。比如,微信既可以用来发消息,也可以晒朋友圈、发红包、转账支付,甚至能用来召开视频会议,或者作为游戏和电子商务活动的流量入口,等等。这就给腾讯公司创造了多元化收入,并且还能积累大量的数据信息流。类似的,数字产品和智能产品的供应商们,除了通过版税、授权费获取直接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广告,以及产品推广提成等其他渠道获取收益。这些其他收益可以统称为衍生收益。在很多时候,衍生收益可能会远远高于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你可能听过近些年互联网领域的一句流行语,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儿。话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许多数字产品都免费供应,甚至补贴用户?答案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无限供给产品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边际成本为零,二是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衍生收益。依据衍生收益的高低,产品价格可以为正,可以为零,甚至可以是负的——也就是说,使用产品不仅免费,还可以领取红包,或者获得补贴。回忆一下,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无论是大型操作系统,还是小型应用软件,主流商业模式都是收费。而免费,则是当下数字时代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概念。从Facebook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主流的应用软件几乎都可供免费下载。紧接着,当我们对免费模式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到美团再到趣头条等,不一而足。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前软件行业除了销售软件,几乎没有其他衍生收益。而在数字时代,软件成了触达海量用户的工具,而用户又能带来各种衍生收益;用户数越多,衍生收益越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无限供给》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