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全书》4.第三部分

《月亮全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直到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以及制造大型望远镜的技术成熟之后,天文学家才算是能够比较严谨地完成观察和描绘月亮表面的工作。但是,月亮的特征地图只能告诉我们月亮表面的样子,无法呈现这些结构背后的生成原因。从绘图到揭开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说,有学者认为,环形山和地球上火山的形态类似,所以,认定月亮上有大量的火山喷发。那么,月亮上的环形山到底是不是火山呢?这就需要运用天体物理学的知识进行考察了。 
第三部分,我们就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视角,来看看月亮是怎样形成的,它又将如何演化。
月亮是怎样形成的?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你可能会说,月亮一直就挂在天上,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啊。但是,天文学关心的就是这样的终极问题。书里提到,太阳系里最靠近太阳的四颗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颗行星的物质组成基本一样,大小尺寸差别也不大,属于同一类行星。和地球最相似的金星没有卫星,同类行星中的水星也没有卫星。火星虽然有两颗卫星,但这两颗小卫星形状不规则,个头特别小,天文学家已经确定火星的卫星原本都是小行星,是太空中飘荡的陨石,被火星的引力捕获后才成为卫星,属于“半路出家”。  
地球就很不同了。地球竟然长期拥有一个天然的卫星,对月球岩石样本的分析发现,月亮的年龄几乎和地球一样,至少在40亿年以上。而且,月亮的形状是完美的球形,完全不像半路“抓”来的陨石。也就是说,在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月亮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真的是很奇怪的现象。更奇怪的是,月亮和地球的大小比例关系实在是很夸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太阳系的小知识。 
木星有很多卫星,比如木星最大的卫星叫木卫二,木星的直径是木卫二直径的45倍。其他更小的卫星比例关系就更悬殊了。木星和它的卫星的大小比例是几十比一甚至几万比一。土星和别的行星也是如此,行星都要比自己的卫星大很多。 
我们再来看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直径是月亮直径的3倍多一点,地球和月亮的大小是3:1的关系,这在行星和卫星之间很罕见。甚至有天文学家认为,地球和月亮已经算不上是行星和卫星的关系,它们其实是一对“双行星”。地球和月亮都是大行星,两颗大行星相互绕着转,在一起围绕太阳运动。  
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显得太大了一些。月亮这么圆,形状规则,月亮伴随地球长期存在。基于这三条理由,天文学家认为月亮不大可能是小行星或陨石“半路出家”给地球当了卫星。那月亮是怎么来的呢?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有个小儿子是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这个小达尔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认为早期的地球转得太快了,把自己的一部分物质甩出去了,成为了月亮。甩出去之后留下的“伤疤”现在还在,就是太平洋的巨大盆地。这个理论流行了很长时间,但是随着海洋学家勘测了整个太平洋,人们发现月亮的大小和太平洋盆地的大小不相符。此外,天文学家分析了阿波罗飞船从月亮上带回来的岩石,发现密度和地球岩石的密度有很大不同。 
其实,现代天文学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结合尽可能多的证据,综合分析月亮的岩石和土壤样本之后,主流的天文学家们倾向于相信大撞击理论。月亮是被地球撞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天文学家推测,在40多亿年前,有一颗像火星这么大的行星,也就是比地球小一半的行星,慢慢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和地球迎头相撞。撞击的结果是,这颗略小的行星被撞碎了,大部分物质落到地球上。那个时候地球刚形成没多久,还处在物质很炽热的熔岩状态。落到地球上的物质很容易就融入了地球内部,成为地球的一部分,无法区分。因为撞击很剧烈,有一小部分物质再加上地球本身被撞出来的一部分物质融合在一起,飞到太空中,围绕地球转。最后,这部分物质慢慢冷却、凝固、收缩、聚集,成为一颗地球的卫星,这就是月亮。
撞击飞溅出来的物质,只能是地球比较表层的物质,当然密度就相对比较低,这就解释了月亮的密度小于地球。在太阳系的早期,地球刚形成的时候,太空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各种刚形成的、没完全形成的半成品横冲直撞。天文学家给这个理论中的撞击者起了个名字叫忒亚,是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妈妈。它的出现导致了月亮的诞生,忒亚的名字很贴切。 
对月亮的探索还在继续,未来发现的新证据也许会推翻大撞击理论,也许会有更符合实际的新理论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月亮全书》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