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全书》3.第二部分

《月亮全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说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咱们回顾一下天文学家观测月亮的历史,看看他们都得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有趣结论?又对月亮产生了怎样的误解?
古代学者特别热衷于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他们认为月亮映照着人类社会的命运,所以希望从月亮的细节变化中察觉蛛丝马迹,因为这有助于事先了解人间的变化。 
在肉眼观测月亮的年代,人们就喜欢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家里的老人问我,有没有看到兔子和癞蛤蟆的形状?除了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观察月亮的运动规律。比如,什么时间会发生日食和月食?月亮会遮挡哪些恒星和行星?月亮形状变化的精确时间周期是多久?月亮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更大?在望远镜出现之前,古代天文学家已经把这些问题研究到极致。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有能力提前几十年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误差可能只有几天。 自从400年前伽利略开始把望远镜指向天空,天文学就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豪斯说,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月亮的那一刻,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破除古老偏见和迷信的时刻。用望远镜看月亮,可以看到更丰富、更准确的细节。于是,借助望远镜观察,来绘制月亮表面地图,成为天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特别耗费精力。 
首先需要有好用的望远镜,在望远镜被发明的早期阶段,天文学家获得可靠的望远镜的唯一方式是自己做。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个时代的天文学家,也许他们对星空的知识比不上现代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是真强,从设计画图到准备原材料,再到打磨、加工、安装、调试,整个过程都靠自己手工完成。其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是把玻璃镜片打磨成需要的形状,这项工作急不得,只能一点点细抠,耗时耗力。
好不容易有了望远镜,就要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月亮,一边看,一边把看到的细节记录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月亮在天空中东升西落,望远镜就必须跟随月亮的轨迹移动,让月亮始终保持在望远镜的视野中。当时没有照相机,怎么记录呢?全靠手绘,也就是素描。天文学家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擅长素描的群体之一。 
后来,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开始用望远镜看月亮,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贫瘠的星球,表面坑坑洼洼,有高山和低谷。月亮不再是遥远的宫殿或羞答答的女神,而是一颗可以拿来和地球做比较的星球。 
书中提到,伽利略用自己手工制作的望远镜看向月亮,他的望远镜把月亮的表面积放大了900倍。伽利略的这一刻,也是人类的重要一刻,这一刻,月亮在望远镜里脱下了神话的外衣,第一次露出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个荒凉的、等待探索的新世界。在伽利略看来,月亮不仅是反光的圆盘或镜子,它还是宇宙系统中的一枚齿轮,它在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平衡下精确地转动。
伽利略认为,太阳光照在月亮的山上,会在月亮表面投下阴影。利用太阳的角度关系,再测量一下月亮上的阴影,就能计算出月亮的山峰高度。利用伽利略的方法和太阳光的帮助,我们就可以绘制出月亮表面的三维地图。
那是不是说,从这个时代开始,天文学家就可以通过望远镜精确捕捉月亮表面的细致结构了呢?还真没这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望远镜刚出现的时候,制造的工艺还不够完善,用这些望远镜看到的目标,颜色偏差比较大,细节容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当时还没有比较成熟完善的照相技术,天文学家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什么,只能通过素描的方式画下来。就算望远镜本身精益求精没有偏差,人在画画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加入个人的理解。所以,随着望远镜的完善,天文学家对月亮表面的观察越来越精致,但是,大家始终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比如说,有人观察到某个环形山里有闪光的小白点,而且发生了变化,但其他人无论怎么努力也看不到这个现象。 
天文学家投入对月亮表面的观察和描绘工作,但是,观察的结果却很不一样,天文学家彼此之间不能理解。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暗夜中通过不精确的仪器设备观察月亮,总想去发现新东西,也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比如,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观察月亮的时候,看到某个环形山的附近有着高大、竖直向上的结构,他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树木,这意味着月亮上存在生命。 
你看,天文学家面对“第一发现人”的荣誉诱惑,也会用过度的想象力代替科学推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月亮全书》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