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故事》4.第三部分

《抗生素的故事》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在一众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抗生素迅速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是,药物常常是一把双刃剑,抗生素在挽救无数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医学问题,考验着人们的选择智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个话题,聊聊抗生素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困境?在这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三个困境。第一个困境来自资本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在上世纪不断发现新抗生素的浪潮中,美国的帕克-戴维斯公司大有斩获。1947年,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抗菌效果非常出色的抗生素,并将之命名为氯霉素。氯霉素不仅能同时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而且在人体中的耐受性好,对由昆虫传播的细菌性疾病,比如斑疹伤寒有奇效,更关键的是,它的分子结构比其他抗生素要简单得多,这就意味着,氯霉素比较容易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所以,制作成本也比其他抗生素低不少。按理来说,凭借着这么一种便宜又好用的抗生素,帕克-戴维斯公司接下来应该会大获成功,狠赚一笔,然后,占据抗生素市场的大量份额。故事一开始也确实是这么发展的,帕克-戴维斯公司凭借氯霉素,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一时风光无两,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后续问题很快就出现了。1951年,美国的一位医生怀疑,氯霉素是导致他儿子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罪魁祸首,他不是唯一一个对氯霉素提出质疑的人,同一时期,还有几十篇临床报道和报纸文章记录了氯霉素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FDA的注意。不过,FDA在介入此事后,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氯霉素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直接证据,所以也就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帕克-戴维斯公司抓住机会,重新恢复了氯霉素的市场份额,确保公司里这棵最大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但实际上,氯霉素对人体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副作用,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1959年,又有更强有力的证据显示,氯霉素可能导致早产儿患上灰婴综合征,这种疾病会让婴儿的皮肤变得灰白,死亡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氯霉素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案例再次爆出。在各方的追问和讨伐下,氯霉素对人体的潜在副作用被证实。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弄明白,为什么氯霉素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而且实际上,每4万名使用氯霉素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人会患上这种病。但医药安全无小事,因为确实存在潜在风险,所以,氯霉素在今天的使用范围,已经被局限在滴眼液等少数几个场景中。氯霉素事件导致的不幸,实际上体现了医药行业的一种困境:研发新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提供这种资金的往往是大型的制药公司,但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所以一旦投入了成本,提高药品的销量、保障利润,就会成为企业的头号目的。如果没有经济动力,就不会有抗生素领域的快速突破。作者认为,从整体上看,研发新药是还一种收益递减的行为,因为每种新药都必须比已有的药物更有效,所以研发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这进一步促使制药公司希望通过推广药物来提高收益,这时科学的严谨性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所以,不仅是抗生素领域,整个制药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平衡资本和科研之间的难题。第二个困境,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作为医学史上效果最强大的一类药物,抗生素在问世之后,很快就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大力追捧。因为大家都太渴望有这么一种能包治百病的神药了,所以最开始,医生们总喜欢在药方里加上一剂抗生素,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偏头痛,不管是不是抗生素的适用症,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反正对人体也没什么坏处,用上抗生素更保险一些。上世纪5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医生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时会使用抗生素,他们当然知道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此没有什么效果,可这还是浇灭不了他们使用抗生素的热情。甚至到了2010年,美国仍然有70%的急诊医生,会给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开具抗生素。不难看出,抗生素被滥用到什么地步。更严重的是,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不仅出现在医学领域,还广泛出现在养殖行业中。因为人们发现,抗生素不仅可以杀菌,还能神奇地加快产肉动物的生长速度。比如,只要在鸡饲料里加入少量金霉素,就能让鸡更快地长大出栏。这一发现看似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但实际上有着很深远的负面影响。在每吨饲料里,只需要加入大约200克抗生素,就能显著提升动物的生长速度,但问题是,在抗生素浓度这么低的环境里,只有耐药性最弱的细菌会被杀死,而耐药性比较强的细菌就不断被筛选出来,脱颖而出。有时,因为特殊的生理机制,低浓度的抗生素甚至能反过来加速细菌的生长。最终结果就是在人为干预下,一大批耐药性超强的细菌被筛选出来,等到人类真正想要杀菌时,就会惊讶地发现,抗生素已经杀不死这些细菌了。实际上,早在1945年弗莱明就警告过,“在实验室里,将细菌暴露在青霉素浓度不足以杀死它们的环境中,细菌就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事实印证了他的担忧,早在1945年到1948年这四年间,美国的各大医院就爆发过500多次耐药性病原体导致的疾病。20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医院里感染的细菌类疾病中,只有不到15%的细菌病原体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而如今这个比例达到60%。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细菌对现有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那科学家们研发新的抗生素不就行了吗?实际情况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这就要谈到抗生素的第三个困境,那就是:可供我们使用的抗生素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实际上,刚才我们提到的青霉素、链霉素、不同版本的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都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发出来的,从那之后,新品种的抗生素就一直难产。这不是因为人类不想发现新的抗生素,而是因为已经找不到新的抗生素了,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做的,只不过是在原有抗生素的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研发出新的产品,但抗生素的大类别始终没有增加。不仅如此,今天可供我们选择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甚至还在不断减少,因为不断有制药公司退出抗生素药物领域。1988年,还有32家独立公司在从事抗生素的研发工作,可到今天,就只有11家了。原来通过抗生素崛起的制药巨头们,比如辉瑞公司,陆续关闭了自己的抗生素实验室,转而把兴趣点放到能带来更大利润的、能治疗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服用的药品身上;而那些只需要吃上十天就能治好病的抗生素,则再也入不了这些巨头们的法眼了。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的种类不升反降,这种趋势非常危险,因为随时可能会有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卷土而来,打人类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有一天“神药”抗生素不再“神奇”,那就是我们在为自己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买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抗生素的故事》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