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生存》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说完温度、阳光、水分这些无机环境因素,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人类是如何与微生物、寄生虫、植物等生物环境因素互动,并产生各种病变的。我们就从开头提到的血色素沉积症说起吧,前面提到,血色素沉积症的发病原因,是铁元素在身体里堆积过多,最后伤及各种脏器。要了解这种病,我们需要先了解铁元素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按作者的说法,“天地万物都十分喜欢铁元素。”怎么说呢?除了少数依靠其他金属元素来维持生计的细菌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铁元素,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都是如此。细菌、病毒、寄生虫想要入侵人体,也需要通过吸收人体内的铁元素,才能存活。对人类来说,铁元素帮助我们实现新陈代谢,它携带来自肺部的氧气,通过血液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铁元素还是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酶是我们身体里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帮助身体排毒,把糖分转化成能量。如果人体缺铁,我们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会变得面色苍白,感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四肢冰冷、疲乏无力。所以,你看,铁元素在身体里,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体内,通常含有3到4克铁元素,大部分都存在于血红蛋白里,如果铁元素过多,那么身体会把多余的铁元素代谢出去,而血色素沉积症患者代谢铁元素的功能出现了障碍,他们的身体总是认为体内没有足够多的铁,于是不断地吸收。铁元素对人体如此重要,因此,一旦人的身体受伤或者发生感染,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螯合剂,这种螯合剂会和感染处的铁元素结合,把铁元素锁住,阻止感染因子(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来使用它。我们身体所有的液体,比如泪液、唾液、血液里都有螯合剂,它们会尽力阻止生物入侵。血色素沉积症的致病基因,在欧洲血统的人中非常常见,比如,在西欧人的后裔中,携带血色素沉积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到1/3。 当然,携带某种致病基因,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得这种病,因为有时候这种基因并不外显。不过,根据前面的理论,如果一种遗传病的基因在某些人群中非常常见,那么,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这种疾病。为什么说欧洲人需要这种疾病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14世纪发生过一次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这场瘟疫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大概有1/3到一半的欧洲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这场瘟疫的致病菌是鼠疫杆菌,这种病菌进入人体后,会扎根在人体的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结肿大,最后这些肿大的淋巴结会穿透皮肤形成黑斑,再导致脓肿和溃烂,最终致人死亡。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存活下来了呢?不妨直接说出答案,有幸存活下来的人很多都是血色素沉积症患者。你可能会说,不对啊,血色素沉积症患者身体里的铁元素更多,不是更有利于致病菌在身体里生存繁衍吗?原来,是他们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缺铁的巨噬细胞,正常人的巨噬细胞里都含有大量的铁,但血色素沉积症患者身体里的巨噬细胞缺铁,巨噬细胞会吞噬入侵的病原体,把它们锁起来,这些病原体在巨噬细胞内不能获得铁元素,最后只能活活饿死。正是因为这种巧妙的机制,血色素沉积症患者躲过了14世纪那场可怕的鼠疫。那么,为什么这种基因会在后代中保留下来呢?因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鼠疫在欧洲反复爆发过多次,拥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得以幸存,他们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后这种基因就被植入了北欧人和西欧人的基因库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此后出现的鼠疫,都没有14世纪那场鼠疫那么大的杀伤力。血色素沉积症让人免受特定致病菌的伤害,让他们不至于英年早逝,这是人与细菌的一次互动。那么,人与寄生虫的互动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说一个比较少为人知的病,叫做蚕豆病,没错,就是你吃的那个蚕豆,这是一种遗传性的酶缺乏症。得这种病的人,身体里缺乏足够数量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种酶简称G6PD,缺这种酶的人全世界差不多有4亿多。他们在吃蚕豆以后,会迅速出现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血液里的红细胞会破裂,会有头晕、乏力、畏寒、发热、呕吐等症状。你可能会想,既然缺乏G6PD酶的人这么多,难道这种基因变异对人体有什么积极意义吗?没错,他们与那些G6PD酶正常的人相比,对导致疟疾的疟原虫有更强的免疫力。他们的红细胞,不仅不适合疟原虫寄生和繁殖,而且还会更快地把血液中的疟原虫清除出去。所以,在容易受疟疾侵袭的地区,比如非洲和地中海沿岸,那里的人群在进化中选择了G6PD酶缺乏症,这让他们可以躲过恶性疟疾。要知道,疟疾是世界上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时至今日,每年仍然有数以亿计的疟疾感染病例。而G6PD酶缺乏症患者,对疟疾有更好的抵抗力,这让他们可以保全性命。与这种病类似的,还有镰状细胞贫血或地中海贫血症,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人容易得这两种病,同样是因为患有这两种病对抵御疟疾有帮助。好,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人与植物的互动。我先说一个数字,可能会让你有点吃惊,人类每年平均摄入的天然毒素多达5000到10000种,近20%与肿瘤相关的死亡,都是由我们饮食中的天然成分引起的。 你可能会说,“我没感觉每天摄入那么多毒素啊,也没有因为食物中毒而生病或者死亡啊。”确实没错,但植物毒素的存在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很多毒素可能会引起麻痹、不孕不育,或者让人癫狂。比如,印度野豌豆主要种植于亚洲和非洲,它是一种能引起麻痹的强力神经毒素;茄科植物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对昆虫和其他食草动物都是有毒的,有时候也会使人产生幻觉;再比如,小麦、豆类和土豆,都含有淀粉酶抑制剂,这是一种可以妨碍碳水化合物吸收的化学物质;还有一些谷物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它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所以,很多家庭有把豆类浸泡过夜的习惯,这样能中和造成我们新陈代谢紊乱的大多数化学物质。如果你对这几种毒素还比较陌生,那么有一种毒素你肯定熟悉,那就是辣椒里的辣椒素。我们常说的“辣味”,其实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辣椒素这种化学物质在灼烧你的舌头。辣椒素具有黏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灼烧感会在口腔里持续很长时间。那么,人类是如何应对这些植物毒素的呢?首先是进化出了品尝苦味的能力,因为大部分有毒的植物都是苦的,这样就可以检测植物中的毒素,避免食用它们。另外,是把植物毒素为我所用,让它们变成对人体有益的因素。比如,辣椒素可以刺激内啡肽的释放,使人产生愉悦感,同时,辣椒素还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效率,减轻各种疼痛。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芹菜中的补骨脂内酯可以引起皮肤损伤,但它是牛皮癣患者的“救星”;大蒜中的大蒜素,可以防止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到一起而形成血栓;大豆中的一种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可能有助于阻止或减缓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在今天,植物依然是人类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植物制造了一部分疾病,但也成为另一部分疾病的解药,这就是人与植物的互动。
《病者生存》3.第二部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病者生存》3.第二部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