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生存》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它的中译本的副标题是“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这个副标题确实很吸引人,不过不是特别准确,它的原文直译过来应该是“疾病与长寿之间的惊人联系”。在传统观念中,疾病与长寿是黑白分明、相互对立的,人要想长寿,就得少生病,这似乎是小孩都懂的道理。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疾病与长寿,或者说疾病与生存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生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生病有时候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妥协,它的目的是换来个体乃至整个种群的延续。说得更直白一点,有时候,生病只是为了让我们不死。这个观点确实很有颠覆性,不过先别着急,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这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事。这本书有两位作者,第一作者叫沙龙·莫勒姆,第二作者叫乔纳森·普林斯,两位都是美国人,后者主要是在文字上帮忙润色,书的主体部分是第一作者完成的,我这里要说的也是他的故事。这位沙龙·莫勒姆1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你可能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身体会迅速衰老,逐步丧失记忆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确诊后,一般只能活2到8年。莫勒姆的祖父还有个怪癖,就是特别热衷于献血。一般人一辈子顶多就献几次血,但他不是,他只要哪里感到疼痛或者不舒服,就会去献血。不过,他这样做可不是因为“献血光荣”,要获得一种荣誉感,而是因为每次献完血之后,他都感到神清气爽,容光焕发。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家里有这么一位亲人,你会怎么做?莫勒姆当时年纪很小,但出于关心和好奇,他去请教生物老师和家庭医生,还到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在书里找到一种闻所未闻的遗传病,叫血色素沉积症,这是一种引起铁元素在身体里沉积的疾病。当身体里的铁元素沉积过多,就会损伤胰腺和肝脏等器官,而对付这种病最有效的办法,竟然是放血。他祖父是这种病的受害者,而他的献血行为,歪打正着,其实是在给自己治病。读到这些资料后,莫勒姆的本能反应是,祖父的阿尔茨海默症可能跟血色素沉积症有关。你想,如果血色素沉积症会损伤其他器官,那么它也可能损伤大脑,但当时没人把一个孩子的推测当真。等他长到18岁,他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祖父那种疼痛难忍的滋味,一经检查,发现自己也患有血色素沉积症,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了继续研究阿尔茨海默症和血色素沉积症之间的关系,他大学选择了生物学专业,后来成为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医学博士,专攻神经遗传学、稀有疾病和生物技术,他后来果然发现这两种病之间存在联系。身为遗传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一名医生和科学家,他一直想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进化明明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讲究“适者生存”,但为什么那些有潜在危害性的致病基因没有被淘汰,而是被遗传下来了呢?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很多遗传病曾经在历史上帮助人类战胜了不利的环境,比如极寒天气、饥荒、瘟疫、缺水、中毒,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色素沉积症等等,它们都曾经帮助人类度过难关,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套解决方案。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是人类需要这种疾病。只不过,一代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另一代人的进化难题,因为环境变了。那些可能引发致命疾病的遗传密码,被人类世代传承下来,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自然选择结果。换句话说,我们是漫长进化过程中,凭借遗传病这种“权宜之计”存活下来的群体的后代,这就是书名所说的“病者生存”。疾病是人和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自然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今天,我就分这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谈人类如何不断调适自己,去适应气温、阳光、水分等无机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各种疾病?第二部分,谈人类如何与植物、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环境互动,从而产生病变?这些内容都非常有趣,可能会彻底颠覆你对疾病的看法。
《病者生存》1.概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病者生存》1.概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