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边的陌生人》读后感

《病床边的陌生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第一, 为什么说病床边需要“陌生人”?第二,“陌生人”是怎样走进实验室,走进医院,进而走到病床边的?

《病床边的陌生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美国医学界的变革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所谓“陌生人”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病床边去履行对医学的监督职责的。本书对我们了解医学领域的众多法律和伦理问题,都具有参考价值。

病床边的陌生人读书笔记

《病床边的陌生人》 作者简介

戴维·罗思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讲席教授、社会与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他具有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多重学科背景,擅长讨论医学史、医学伦理等方面问题,著有《发现庇护所》和《良心与便利》等作品。

《病床边的陌生人》 阅读收获

1.二战期间,美国有大量弱势群体(如犯人、孤儿、精神病人、残疾人)被迫参与医学试验,他们成为医学进步的牺牲品。
2.二战结束后,在弱势群体身上做医学实验的现象仍然没有迅速停止,比如,进行了梅毒药物和避孕药的试验。
3.196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将医学研究分为治疗性和非治疗性两大类,并立即禁止一切没有经过受试者同意的非治疗性研究;而且,就算是治疗性的研究,也必须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4.“昆兰案”中,法院的判决亮出了鲜明的态度,那就是决策权不能只掌握在医生手里。它从法律上改变了医学的权力结构,让“陌生人”进入医学决策变得有法可依。

《病床边的陌生人》 思维导图

病床边的陌生人思维导图

赞(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病床边的陌生人》读后感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