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之殇》2.第一部分

《鲸之殇》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接下来,让我们先梳理一下本书提到的,关于工业时期以来,人类商业捕鲸的历史。也许在我们的印象中,鲸鱼是很难得一见的生物,许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但实际上,在17世纪的时候,八种大型鲸鱼的数量多达450万头,而这个数量随着人类现代化的脚步呈断崖式下降。到2004年,幸存的鲸鱼已不超过35万头,而很多鲸种,譬如世界上最大的物种蓝鲸,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捕鲸之前,只剩下不到1000头。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类为何如此执着于捕鲸呢?在我们看来,鲸鱼从来都没有进入过大多数人的食谱,这说明它并不是什么美味的食物。实际上,现存的遗迹中也很少发现鲸鱼的骨头,可以说明,任何原始的捕鲸人群都不需要猎杀很多鲸鱼,毕竟一头鲸鱼都够一家人吃几年的了。就算到今天,即使是在有吃鲸鱼传统的日本,鲸鱼肉也远远不是食谱中的刚需。那么,人类的捕鲸行为为什么会严重到威胁鲸鱼生存的地步呢?
作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人类找到了将鲸鱼商品化的方法。
人类工业化以来,大量鲸鱼被剥掉鲸脂、切下鲸须片后又被扔回了大海。因为鲸脂提取出来的油,可以用于照明,以及制作肥皂、皮革和化妆品;而鲸须,这种鲸鱼口中用于过滤食物、柔韧不易断裂的组织,则被制作成器皿或装饰品,也就是类似于象牙和犀牛角这样的奢侈品,还有的鲸须被做成了女士的裙撑、领撑、伞骨,等等。
作者表示,历史上第一个这样做的部族是来自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人,他们在1410年就开始在格陵兰海域和纽芬兰海域捕鲸。他们乘坐远洋大船,手持锻铁标枪,这样的捕鲸效率很高。然后,他们把捕获的鲸鱼拖回海岸站上切割、提取鲸脂。
不仅如此,15世纪末的时候,巴斯克人发明了船载鲸油提炼设备,可以在海上直接切割并提取鲸脂,完成后再将失去用处的死鲸推入海中。
从那以后,远洋捕鲸就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活动。到19世纪中期,来自新英格兰、荷兰、挪威、法国、英国及其他几十个地方的捕鲸船在海上为他们的雇主获取暴利,他们的目标是抹香鲸、座头鲸、灰鲸和露脊鲸。这些种类的鲸鱼的脂肪很厚,被杀后也不会沉入海底,所以捕鲸者可以轻易地将死鲸拖回船上,再进行下一步的鲸油提取。结果是,在短短几十年中,这些曾经数量庞大的大型鲸鱼都已经被捕杀殆尽。
除此之外,作者告诉我们,在鲸鱼族群中还有一类进化更完善的“须鲸”,这一类鲸鱼就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物种,蓝鲸,以及第二大的物种,长须鲸。这些鲸鱼头脑聪明、动作敏捷、游速很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的鲸脂层很薄,被杀死后无法给自身提供浮力,很快就会沉入海底,无法为人类所用,所以它们暂时逃离了捕鲸者的视线。
但好景不长,这些须鲸还是被挪威人盯上了。在1860到1870年之间,挪威人发明出了三种效率极高的捕鲸工具。
第一种是鱼叉枪,这相当于是一种捕鱼炮,当鱼叉深深地扎进鲸鱼的要害部位,位于叉头的炸弹会爆炸,撕裂鲸鱼的内脏并撑开鱼叉的倒钩,死死地把鲸鱼挂在上面,这样鲸鱼就无法逃脱,会在疼痛中挣扎而死。第二种是蒸汽捕鲸船,这是一种小型的蒸汽动力船,可以轻松地追上须鲸的速度。第三种则是一个中空的长矛,它可以在扎进鲸鱼身体后,向内注入压缩空气,这样就可以让鲸鱼膨胀,漂浮在海面,而不会沉下去。这三种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挪威人捕鲸的效率。
到了二十世纪初,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的大型鲸鱼几乎都已经被猎杀一空了;大约在1904年,挪威人又在南极海域发现了尚未被开发的鲸鱼群,开始了新的一轮捕杀。
十几年后,挪威人卡尔·拉森给捕鲸业带了一个终极升级。他发明了一种现代工业船,这种大型货船底部有一个大洞,从这里可以将一百吨重的鲸鱼拖进位于船里的屠宰加工工厂,以极高的效率提取鲸脂并加工成鲸油。脱离了海岸站的限制,这种工厂船可以深入南极海域,并停留在海上捕鲸长达六个月之久。可以想像,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的捕鲸者对南极鲸群的大规模屠杀。
好,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捕鲸背后到底是有多大的利益驱动?能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趋之若鹜?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根据学者研究,17到18世纪的时候,欧美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大量的路灯和燃料的需求。1736年,伦敦市政府决定增加15000盏路灯,点燃时间从每年750小时上升到5000小时,而鲸脂提炼出的鲸油亮度高,无异味,是油灯的最佳燃料。当时,鲸油成了跨国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不仅让贸易商获取暴利,也给捕鲸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美国学者丹尼尔·维克斯的计算,当时一名捕鲸手捕获一条鲸鱼的获利等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到了19世纪,煤气逐渐取代鲸油成为照明的主要燃料。但工业化的进程又带来了大量对润滑油的需求。鲸油开始被用于润滑火车等大型机器,而随着机械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鲸油的价值水涨船高。
可以说,那个时代获取鲸油的暴利程度堪比我们如今的石油开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鲸之殇》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