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本文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 内容介绍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2.决定各国之间最大的政治差别的因素,是政府的有效程度,而不是政府被组织起来的形式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3.现代化对政治秩序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4.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5.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了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这一对概念。政治秩序是指一国政府能够实施有效统治,合法性得到承认,国家机器强大,政策能够推行,人民享有稳定的秩序这个重要的公共产品。而政衰败则是政治秩序的反面,表现为一国的政府机构虚弱,组织涣散,人民对体制的合法性没有共识,时常爆发动乱、流血冲突、军事政变甚至战争。亨廷顿认为,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之间的差别,是各国政治最大的差别。
其次,这本书说到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才导致了政治衰败在各国蔓延。亨廷顿认为,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使得原本在政治上沉默的大多数人,迅速被鼓动起来寻求政治参与。同时,现代化又使得社会团体日益多元化,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也越来越尖锐。因此,社会和经济现代化不一定带来政治稳定,反有可能对秩序带来破坏性影响。
最后,我们说到了一个变动中的社会的政治稳定程度,取决于其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与政治参与的扩大保持在大致相同的节奏上。政治的制度化既包括政治组织和机构的广度和有效程度,也包括政治程序的稳定化和常规化。同时,政治组织发展的时机,也会对一个正在现代化中的国家的政治稳定,存在显著的影响。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亨廷顿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将政治发展独立出来进行看待,而不是将其视作经济和政治现代化一个水到渠成的产物。他提出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这一对概念,极具启发性,这个启发性不仅仅在于纸面上,学术上,更在现实中。
亨廷顿自己在书中这样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受现代化理论影响,主要着力于经济援助,希望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自然过渡到现代化政体。而受到美国本身经验的影响,一说到现代化政体,就是民主选举,三权分立,忽视了在这些变动的社会中,建立有效权威本身要比分散权威难得多。他更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当时敌视的苏联共产党政权,最大的长处就是提供有效权威。
当然,亨廷顿对亚非拉国家政治动乱的分析,提供的只是一个视角,或者说一家之言。因为他主要关注这些社会的内部斗争,而没有将国际环境的影响纳入分析之中。
有学者认为,这些国家此前长期被西方殖民的经验,正是它们后来陷入政治衰败的历史根源。比如说,19世纪时,英国殖民官员在西非国家塞拉利,扶植多个部落酋长进行统治,导致了这个国家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在20世纪塞拉利亚独立之后仍然深刻影响该国的政治,因为新政府需要与这些酋长争夺权力,建立社会控制,而这个过程中的冲突和动乱正是亨廷顿所描述的政治衰败。关于这个视角,我们在另外一本政治学名著,《强社会与弱国家》,也为你做了解读。
而对于亨廷顿这本书涉嫌“伪科学”的指责,则需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那就是当时的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家们,对社会科学算不算“科学”这一点存在争议。有些自然科学家认为,社会科学太“软”了,在宏大概念和测量这一概念的实际数据之间,总是存在着很大差距。这样很容易导致一种尴尬的局面,就是理论非常宏大和好看,但是证据却很弱,使得社会科学的著作变成了输出有偏见的观点,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当这些观点被冠以“科学”之名,很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误导。而支持亨廷顿的人则认为,再软的社会科学,也具有可证伪性这个科学基本的特征。也就是说,亨廷顿肯定没有一个“社会挫折感测量仪”,能够绝对准确地衡量一个社会的心理状态,但是他至少试图去测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人类社会又很重要的东西。而且,他提出的理论,测量的数据,使用的模型,都可以被其他的研究者复制、挑错、批评,正如那位数学家所做的那样。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社会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搜集脸书等社交网站上用户发布的海量数据,比如说表示表情包的笑脸或哭脸出现的频率,来更精准地衡量一个社会的满意度或挫折感。他们还将这些社会心理指数,和这个社会的各种发展指标,比如说人均GDP啊、受教育水平啊等等,放在一起研究,看什么因素使得一个社会的人更快乐。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