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的经济学》2.第一部分

《赤裸裸的经济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在于三个字——“最大化”。意思是,每个个体都会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个人会尽可能地实现幸福最大化(经济学中叫“效用最大化”),而企业则会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再来说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也是三个字——“稀缺性”。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而市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西方经济学认为,一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越高,市场给它开出的价格就越高,这与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稀缺性强的钻石,每克拉价格高达上万美元,而稀缺性弱的水几乎是免费的。但如果从价值角度看,水对于人类的价值远超过钻石。毕竟,如果地球上没有钻石,我们可能仅仅感到不方便,但如果所有的水源都枯竭了,我们就会死去。可以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类客观上有多需要这种资源,而市场价格反映的是我们主观上有多想要这种资源。而最终能获得资源的,是那些支付得起市场价格的人。比如,在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一些人无法获得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心脏手术,原因是支付不起价格;而另一些人却能请来最好的医生给自己做隆胸或面部整容手术,因为他们出得起钱。好,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微观经济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最大化”和“稀缺性”。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关于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真相。下面,我们就用这两个概念,来尝试探讨一个永远备受瞩目的经济议题,那就是贫富差距问题。即使在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仍然有许多人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当比尔·盖茨、巴菲特、马斯克等顶级富豪在享受香车豪宅和私人飞机的时候,另一些人却被迫在垃圾箱中寻找食物、在车站卫生间里过夜。当我们站在某些个体的角度观察这类现象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出身、运气等非人为可控的因素上。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从更普遍的情况看,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需要从“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人力资本的严格定义,是蕴藏在个体中的技能的总和,比如教育、智力、魅力、创造力,甚至是跑步跑得快的能力,等等。直白一点说就是,如果现在,有人抢走了你所有的东西,比如工作、金钱、家庭,等等,让你留宿街头,那么,人力资本就是你剩下的一切。这个时候,有些原本非常富有的人,例如文莱的国王,可能不会过得很好,因为他之所以富有,只是因为他的国土下贮藏着大量石油,而不是因为他自身拥有的什么能力或技能。那么,如果比尔·盖茨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生活下去呢?他大概率还是会过得不错。因为,即使微软破产了,盖茨的财富被没收了,其他公司还会请他去当顾问、董事或者CEO。还有,当年史蒂夫·乔布斯被他所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之后,又创立了皮克斯公司,后来又被苹果公司聘请回去了。不仅是他们,对于许多程序员、律师、医生、作家、运动员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来说,只要有基础的硬件设备,就能重操旧业。不过,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之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比如,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工作人员每小时工资只有几美元,但是,一位杰出的辩护律师每小时却可以赚到几百美元。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教育或学历的差别。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位仅有高中文化的出色球员,一个赛季也可能赚到上千万。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发挥作用的,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关键概念——“稀缺性”。作者说,他曾经采访过罗伯特·索洛,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个棒球爱好者。作者问索洛:“你拿诺贝尔奖得到的钱,比棒球运动员克莱门斯一个赛季赚的钱还要少,你是否会为此感到苦恼呢?”索洛说:“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经济学家,但只有一个克莱门斯。”言下之意就是,克莱门斯的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远远高于自己。这就是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带着稀缺性这个视角,再回头看收入差距问题,就会变得清晰许多。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大约有1.5亿人有能力销售麦当劳超值套餐,这种技能并不稀缺。因此,快餐店只付给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经济不景气时是每小时5.5美元,在劳动力特别紧缺时可能是9美元。但绝不会是每小时上百美元,这是一些杰出的程序员、医生、辩护律师才可能拿到的费用。所以,总结来说,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劳动力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你所拥有的资源越是稀缺,越能给你带来回报。不过,关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投资和变现之间的时间差。那么,人力资本什么时候才能变现、为我们赚取回报呢?是在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但是,市场上对于各种人力资本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某一阶段,对于技能A的需求多,技能A的稀缺性就更高,价格也更高;但到了下一阶段,就变成技能B更稀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从前把积累人力资本的重点放在了技能A上,等到毕业进入市场的时候,所得到的回报就会低于投资时的预期。比方说,如果你在汽车开始投入量产的那一年,从全球顶尖的马车夫培训学校毕业了,那可能还没上岗就要下岗了。这个比方可能有点极端。举个我接触到的例子。我在学校时,学的是金融专业,同学毕业后大多去了金融机构或证券公司。前阵子聚会的时候,有个在头部券商做投资银行业务的同学提到自己的薪酬,面容有点愁苦,对我说,最近他才了解到,其实公司在十年前给应届生的薪酬,跟他入职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说,十年间起薪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对同一岗位的竞争,却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激烈。回头想想,十年前,差不多正是我上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市场中的金融人才相对稀缺,因此笼罩着一层精英光环,是工资最为优渥的人群之一。因此,经济、金融便也成了高考志愿大热门。这也使得此后的这些年,金融行业人才逐渐饱和,工资福利上的优势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而到了2020、2021这个时间节点,许多“科技码农”的工资都已超越金融行业,成为了新一代稀缺性人才;与其相关的专业也再次成为了高考志愿大热门。我们常说,经济起伏有周期,商品价格有周期,其实,各种人力资本的价格也面临着周期性的变化。今天人们在讨论人力资本的时候,往往侧重于资本的积累,强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强调“做时间的朋友”。但是,从投资变现的角度来看,如果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向本身就错了,那么你其实并不是在做“时间的朋友”,甚至可能成为“时间的敌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作决策,其实是把当下的人力资本价格,当作了未来的人力资本价格;把一个长期决策问题,带入了一个短期决策的公式当中。而我们在当下看到的,那些能够把握市场风口的人,绝不是在风口显现时才开始行动;他们在市场刚刚释放出微弱价格信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布局。好,上面我们说的是,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中,想要通过人力资本变现来获取财富,需要长期积累,以及提前布局。那么,有没有一些能够更快获取财富的合法渠道呢?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转战资本市场。的确,证券价格变化要比劳动力价格变化速度快得多,许多人都想通过短期证券买卖大赚一笔甚至一夜暴富。但现实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实很简单。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同一种资源,那就是金钱;如果大家都在为自己手里的钱寻求最大化的回报,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就像,我们在超市结账的时候,都会主动寻找最短的那条队伍,排在它后面。当所有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会使得每条队伍都差不多长。当然,也有的时候,你会看见有条队伍明显短于其他队伍,但你排过去之后,很可能就会发现,前面有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奶奶,推了满车的蔬菜零食,正在缓慢地结账。所以通常的结果是,不管排在哪条队伍的后面,等待的时间都差不多。如果在你排队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来跟你说,他发现了一条绝佳的队伍,结账速度风驰电掣、包你满意。你会相信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心里清楚,这样的馅饼不会无缘无故落在自己头上。金融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本书作者指出,当有人向你承诺“超高回报”的时候,背后的真相通常是下面三种里的其中一个:第一种,这个投资风险极高;第二种,这个人真的发现了一个其他投资高手都没发现的好机会,而他又非常善良地愿意把这个机会跟你一起分享;第三种,这个人是在说谎。在很多时候,真相都是第三种。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大多数人在资本市场里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因此投资致富的理性途径就是,买入大盘指数基金、长期持有。这样做的本质,就是赚取市场平均收益,不仅是个股之间的平均,也是大盘不同年份之间的平均。作者在书中说:“道琼斯指数明天以多少收盘?我不知道。明年又怎样呢?我不知道。5年内怎样?可能比今天高,但不是很肯定。25年内又怎么样呢?我差不多可以肯定,会显著地高于今天。”所以我们看到,不仅在劳动力市场中,财富的增长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中也是如此。任何财富策略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中,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赤裸裸的经济学》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