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科学》这本书从脑科学角度解释了人类的残酷行为是怎么发生的,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这就把一个模糊的、不可量化的道德问题,转换成了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科学问题,给我们理解一些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恶的科学》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当一个人共情能力被腐蚀时,就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能毫无障碍地做出恶事,就像你生气时摔杯子一样,在那个时候,你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你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对杯子是多么残忍,而对那些完全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来说,他人都是杯子。1.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完全切断同情心,残酷地对待他人?
2.一个人有心作恶,还有哪些限制条件?
3.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是不是一定会作恶?
《恶的科学》 作者简介
西蒙·巴伦-科恩,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恶的科学》《心盲》《关键的区别》《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恶的科学》 阅读收获
千百年来,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心理学到社会学,从伦理学到宗教学、哲学,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但都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
这本书,将提出一个新的解释角度,从脑科学出发来解释人的恶行是怎么发生的。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当一个人共情能力被腐蚀时,就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能毫无障碍地做出恶事,就像你生气时摔杯子一样,在那个时候,你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你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对杯子是多么残忍,而对那些完全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来说,他人都是杯子。
但没有共情能力,就一定会作恶吗?其实也不一定。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大脑状态和共情能力的关系,并提出:即使是毫无共情能力的人,也会受后天成长环境和特殊情境的刺激综合影响,而不是生来就会作恶。相反,即使是共情能力正常的人,当你太沉浸在某一个单一焦点的时候,也会出现短暂共情关闭的状态,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你将读到:
-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完全切断同情心,残酷地对待他人?
-
即使一个人有心作恶,还有哪些限制条件?
-
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是不是一定会作恶?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