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革命之年》2.第一部分

《1848:革命之年》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我们首先来看,为什么欧洲会在1848年爆发革命。回到1848年,这时的欧洲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随后在欧洲大陆遍地开花。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工业化已经有了显著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工厂。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浓烟,附近还有一栋栋工人宿舍楼。俯瞰整个欧洲,电报线、铁路轨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大陆上蔓延开。 作者提示我们说,工业革命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有基本共识。但也由于它太重要了,久而久之“工业革命”变成一个模糊的宏观词汇。我们需要深入细节,才能体会它在欧洲社会触发的连锁反应。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爆发的核心要素。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但换个角度看,技术和劳动力也是一对矛盾体。尤其是对于身处变革时代的普通工人来说,技术可能是一种可怕的破坏力量。作者带领我们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的具体场景: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对于体力和技术要求很高,比如在铁匠铺里打铁,在纺织作坊里织布,那些身强力壮的男性、经验丰富的工匠有主导优势。他们不仅是养活全家的一家之主,在社会上,也很有尊严。但现代工业技术进入生产,这个局面就被颠覆了。有了机器,生产对人的体力要求、手工技术要求大大降低。这给传统生产带来双重冲击。首先,招工更方便,体力不占优势的妇女、儿童,经过简单培训后,也能上岗工作。工人工资因此不断降低。收入缩水的同时,工人的尊严感也在丧失。其次,工厂由于生产效率高,会采取薄利多销策略,一再压低产品价格。原来小本经营的小作坊,很快就破产了。 这两个冲击引起很多传统劳动者的不满。1844年6月,波兰西南部的西里西亚,就曾出现传统织工罢工反抗事件。这件事的起因是,从英国远销而来的廉价纺织品,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同时,当地竟然也新建了纺织工厂,进一步挤占传统纺织工人的生存空间。这造成当地4万纺织工中,有3万人无力养家。 于是,愤怒的纺织工人冲进工厂,砸烂机器,发泄不满。你可能会说,技术进步是历史趋势,一轮轮技术迭代是无法回避的。工人是否应该顺应潮流,融入现代工业生产呢?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蒸汽机。作者说,还有一种解释,工业革命对现代生活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钟表。因为,有了钟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传统社会并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时间是按照天计算的,人们生活劳作,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有了钟表,时间可以按照分秒计算。 当钟表用于工厂,工作量就变得可以计算。结果就是出现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场景。工人像机器一样,被锁死在流水线的某个环节。为了获得微薄的工资,他们过着紧张而不体面的生活。工业革命还有个重要发明是煤气灯。对于家庭来说,煤气灯的出现,创造了丰富的夜生活。但对于工厂来说,煤气灯意味着,工人可以在晚上加班干活儿,这让工人每天在机器前的工作时长可以增加到14-15个小时。 工人这么拼命地工作,能换来什么样的生活呢?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水平提升了,但当时尚未形成现代国家制度,缺少宏观调控。资本家为了赚钱,也不管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一味地扩大生产。这导致工业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工厂利润和支付给工人的薪水也跟着缩水。工人家庭为了生存,不仅成年男性要工作,连未成年儿童也要参加劳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狄更斯,12岁就在伦敦的华伦鞋油厂当童工,为玻璃瓶贴标签。 工业革命期间,聘用廉价的童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最小的童工甚至只有4岁。据统计,英格兰和苏格兰143个水动力棉织厂中,有三分之二的工人都是儿童。 家长把孩子送进工厂,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疼爱子女,而是生活所迫。除了工作繁重,工人的生活条件还特别差。1832年,法国巴黎市中心贫民窟里,每位居民只有7平方米肮脏潮湿的生存空间。在这里生活的儿童,有一半活不过5岁,活过5岁的人,平均寿命也只有40岁。 正常生活已经很艰难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又出现了粮食危机。19世纪40年代被人称为“饥饿的40年代”。其中,最严重的是爱尔兰地区。当地粮食作物品种十分单一,主要是马铃薯。但当时欧洲各地的马铃薯都染上一种“枯萎病”,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完全没有收成。因此,爱尔兰发生了严重饥荒。40年代初,爱尔兰的人口一度超过800万,饥荒一来,造成150万人死亡。 直到今天,爱尔兰岛上的人口,都没有回升到800万。 粮食减产引发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粮食变少,价格随之上涨,人们为了糊口,就得把更多钱用在购买食物上,工业品就只能少买点。而工厂为了售卖工业产品,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人和手工业者收入随之进一步减少。工人或被降薪,或遭解雇,法国鲁昂的工人降薪幅度达30%,而在法国北部的纺织业重镇鲁贝,1.3万名工人中8000人被解雇,失业率高达三分之二。 既然生活这么艰难,为什么人们不通过政治途径来争取权益呢?作者说,这是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处于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 我们得先说到一个人,他就是拿破仑。我们常说,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民主思想传遍欧洲,听起来,拿破仑做了一件大善事,推动了历史进程。但要注意,他也带来了死亡,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的死亡人数相当于一战。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洲各国要不顾一切,联手打败拿破仑。另外,欧洲统治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的混乱局面早有耳闻,所以,收拾完拿破仑后,欧洲保守势力空前高涨,严防死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革命的火星。1815年后的三十多年间,既是稳定的三十年,也是压抑的三十年。当时主导欧洲政治的,是法国、俄国、奥地利等国。拿破仑被流放后,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在政治上奉行极端保守路线,规定众议院议员必须出自全国最富有的11万纳税人。这项规定彻底断绝了普通民众参政的可能性。后来,波旁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史称“七月王朝”。在新政权下,拥有选举权的人数确实有所增加,但也只是从原来的11万人增加到17万人,只占法国总人口的0.5%。 底层民众的诉求,还是没处传达。我们再说俄国。虽然法国距离俄国很远,但追求民主、平等的火种已经被拿破仑洒遍欧洲,所以俄国沙皇也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民众起义。于是,沙皇在国内搞了一个叫“第三厅”的组织,实际上就是俄国的秘密警察组织。这个组织人不多,但是能耐很大,掌握着大量线人,还可以调动宪兵。相传,“第三厅”总部的某个办公室里有个暗门。警察可能把任何人叫去问话,如果他觉得某个人言语可疑,就会扳动扳手。被问话那个人会立刻掉进地牢,进而经历各种各样可怕的事情。 如果要问,哪个国家最痛恨拿破仑,那还得说奥地利。奥地利可是被拿破仑害惨了。之前,欧洲有个“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几乎占据整个欧洲中部,今天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东欧很多地区都在这个帝国版图里。而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实际上的帝国皇室。虽说帝国只是名义上的,下面的邦国各自为政,但毕竟是那么庞大的帝国,又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多大一笔政治资产。没想到,拿破仑带人打过来,强行把这个千年帝国给解体了。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能不恨拿破仑吗? 解体后的奥地利,面积倒也不小,控制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北部、波兰的一部分,还有今天东欧的罗马尼亚。但麻烦的是,境内11个民族,本来就按下葫芦浮起瓢。 拿破仑来了一趟,顺便把法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带来了。这就为帝国境内各民族寻求独立撒下了火种。奥地利非常担心帝国瓦解。于是,政府竟然拿出40%的收入充当军费,维持帝国稳定。政府收入的40%是什么概念呢?做个不是很准确的类比,美国是当今世界军费开支最多的国家,军事部署遍布全球各地,但美国的军费支出也很少超过政府总支出的10%。 即使这样,美国也有点吃不消。回到奥地利在当时的处境,钱总共就那么多,在军事方面分配得多了,民政方面能用的就少了。当帝国境内出现饥荒,国家根本拿不出钱来赈济灾民。 而底层民众找不到合法途径来表达诉求,为了生存只有诉诸暴力。那时看起来平静的欧洲社会,实际上暗流涌动,革命的洪流随时都会喷涌而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1848:革命之年》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