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权利:一部新文明史》4.第三部分

《海洋与权利:一部新文明史》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海洋,给这些海权国家带来了财富,荣耀和权力,但也埋下了它们日后衰落的祸根。毕竟,选择了一种发展模式,就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路径。即使后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也很难推翻之前的架构,改弦更张。 兰伯特在本书中总结出了那么几条海权国家衰落的原因。
首先,是海洋贸易线路的变更和技术进步。海洋贸易线路的变更,对于把海上贸易当做经济命脉的海权国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威尼斯的衰落。
刚才我们讲过,威尼斯依靠香料贸易发了横财。这当然引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眼红和嫉妒,凭什么我们不能和东方香料的原产地直接做交易,挤掉你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始探索途径非洲,绕过好望角,直达远东的新航线。通过迪亚士,达伽马等航海家的努力,这条航线逐渐成形。
另外,比起地中海,其他欧洲国家面对的大西洋,更加浩瀚,风浪更大。所以西班牙,葡萄牙这些欧洲沿海国家,就有动力开发吨位更大,吃水更深,风帆数量更多的大帆船。玩过电子游戏《大航海时代》的朋友可能都熟悉这两个名字,克拉克帆船和盖伦船。
克拉克帆船和盖伦船省掉了划桨的水手,所以能装更多的补给,货物,远程航行,不需要沿途有太多补给站,所以把货运成本有效地降了下来。这些新式帆船一出现,威尼斯的划桨风帆商船队,顿时就被降维打击了。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还是欧洲香料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但是仅仅过了10年,交易量就锐减了几乎90%。到了16世纪中期,威尼斯商人居然要从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些欧洲新港口城市进口香料了。
海权国家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根据兰伯特的总结,就是海权国家和某个陆地上的超级大国决裂,在长期战争中耗尽了财富和实力。雅典就是因为这一步走错,而葬送了自己的繁荣。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雅典凭借它在希波战争中,带领其他城邦打败波斯的丰功伟绩,成了地中海的霸主。战后,它挑头组织了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提洛同盟。加盟的其他城邦,不得不向雅典定期交钱,用来维持雅典强大的海军舰队开支。不仅如此,雅典还通过一系列法令对不服从自己的希腊城邦和殖民地进行“长臂管辖”。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雅典的跋扈,使得希腊城邦里的陆地霸主斯巴达,打着反对雅典霸权的旗号揭竿而起,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爆发,雅典落败。
雅典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一些是人为的决策失误:比如,雅典没有陆地强国盟友,还错误地派出了自己陆军的精华远征西西里,结果全军覆没。老对手波斯帝国,趁机联合斯巴达共同来对付自己,诸如此类。除了人祸,雅典还遇到了天灾:在战争期间遭遇了一次大瘟疫,丧失了许多人口,包括它英明的政治领袖伯利克里,也在这次瘟疫中丧生。
兰伯特总结说,雅典海权的失败,是雅典城邦的统治者和人民骄傲自大,从标榜自由的领头羊,变成了帝国主义霸权,最终扩张过度,导致了自身的衰落。
兰伯特总结出的第三个海权国家衰落的原因,就是它不幸在崛起过程中,遭遇了另一个海权大国的挑战,最终落败。荷兰,就被兰伯特拉出来,重点分析。
确实,荷兰太不幸了,它的对手,就是和自己隔海相望的海权大国——英国。
英国在15世纪末的崛起,要归功于国王亨利八世。兰伯特总结说,亨利八世和他手下的一批贵族意识到,英国,作为一个被海洋彻底环绕的岛屿,比起其他海权国家来更占便宜,因为可以单纯借助海军,来阻止敌人入侵。
在亨利八世执政时期,英国皇家海军正式变成了一支常备军。另外, 英国也开始用高薪重金作诱饵,从荷兰和威尼斯,把不少航海造船工业的能工巧匠挖过来,让自己也迅速变成了一个造船工业大国。
英国海军,从一开始就装备了更先进的全风帆动力帆船,更轻快,装的大炮也更多。英国海军的指挥官,很多人都是被招安的海盗,作风大胆,天不怕地不怕,如同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
英国海军从诞生开始,在保护自己商船队的同时,开始不断抢劫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这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经费,军饷和维修都靠抢来的战利品维持,另外,国王贵族和商人以股份制入伙,争相资助这种利润丰厚的没本买卖。
所以,这样一支看起来乱七八糟,野蛮生长的皇家海军,居然在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里,发展壮大,成为全欧洲战斗力数一数二的海上霸王。依靠它,英国在16世纪先是挫败了法国入侵英格兰的企图,然后又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到了这个时候,英吉利海峡对面,已经依靠贸易赚到盘满钵满的荷兰,自然就成了英国的头号敌人。
1652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这是一个直接针对竞争对手荷兰的贸易保护主义规定,它限制荷兰商船运载英国商品,还拒绝荷兰商船途径英吉利海峡,默许英国海军对其进行抢劫。以此为导火线,1652到1674年,荷兰和英国打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海军和荷兰海军发生了好几次海上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上百艘风帆木质军舰,带着6000门以上的大炮,参战的水兵多达数万。但打来打去,只能说打了一个平手,各有损伤,不分胜负。
但是,荷兰光顾着死磕英国,忘记自己身处欧洲大陆,身边还有一群想找自己麻烦的仇人。结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率领法军长驱直入。荷兰和迦太基,威尼斯一样,缺乏足够的陆军来抵抗这种全面入侵,只能挖开运河堤坝,让洪水来阻挡法国军队。同时,由于海军忙着和英国开战,荷兰商船队缺乏护航,被法国,丹麦,瑞典海军轮流洗劫,毫无还手之力。这一切灾难,让荷兰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城市同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到了18世纪初,元气大伤的荷兰,就变成了欧洲的二流国家,背负巨额债务,海外殖民地相继被夺走,外交上变成了英法两个大国的附庸,欧洲的金融中心,也从阿姆斯特丹变成了伦敦。
有趣的是,英国随后居然从荷兰给自己请回了一位国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三世。
威廉到了英国,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荷兰经验,帮助英国建立了先进的金融银行体制,还把荷兰那一套行之有效的结盟外交战略,在英国复制,并发扬光大。在他的主持下,英格兰,西班牙,瑞典等国联合起来,组成了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大联盟”,挫败了法国称霸欧洲的野心。
这一次胜利,奠定了之后两个多世纪,英国外交策略的主线:那就是,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当整个欧洲的“离岸仲裁员”,绝对不允许欧洲出现一个想称霸的大国。一旦出现这样的野心家,英国就会联合其他欧洲国家通过外交,经济,乃至军事的手段,逼迫它放弃野心。纵观近现代欧洲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剧情一再上演,那些试图称霸欧洲的陆地国家霸主,从拿破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德皇威廉二世到希特勒,都在英国的海权战略面前,败下阵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海洋与权利:一部新文明史》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