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后感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本书是作者用十八天在“一种轻盈的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从完稿到出版,他只字未动。赫拉巴尔自己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孤独》,我都害怕去读,甚至连一行字也不敢看一眼”。小说以一个餐厅服务员蒂迪尔的打工经历,展示了捷克二十世纪中期的社会变迁。这部作品体现出作家一贯的回忆录式“传记”创作风格,通篇描绘了旅馆、饭店、餐厅和私人会所的生活,处处流露出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揶揄和调侃。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内容简介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捷克国宝级作家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全书以矮个子服务员扬·迪特为线索,通过他辗转七个旅馆当服务员的一生,串联起世俗生活的百态和捷克民族的历史。前半部分,迪特以“什么都看见了,又什么都没看见”为处事宗旨,巧妙地获得了一系列金钱、美女和地位。而后半部分,迪特卷入了历史的洪流,身不由己,再也没有看见什么和看不见什么的自由选择。迪特不认同纳粹,却又占了纳粹妻子的好处,他虽然在二战中家破人亡,但还是发了战争财,如愿成了百万富翁,开了自己的旅店。然而当他能逃脱惩罚的时候,却又傻傻地自投罗网。迪特人生的最后阶段离群索居,反思自己的人生。但作者只写了他买了很多面镜子,却没有明说他到底从中看出了怎样的自己。正如那张启发了赫拉巴尔的干洗店收据所说:要去除某些污渍只能破坏面料本身。人生的是与非、享受与磨难、喜剧与悲剧,本来就无从分割。 本期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人物的发家史,讲一个实习服务员懵懵懂懂地游走于人情世故的缝隙,获得金钱、美女和地位。第二部分是小人物撞上大历史,讲迪特怎么在历史既偶然也必然的行程里,眼睁睁地失去一切。类比的话,第一部分的迪特有点像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第二部分的迪特则有点像余华小说《活着》里的福贵。悲欣交集,有荤有素,才是真实人生。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书笔记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作者简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20世纪捷克知名的作家。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本国和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他一生创作实绩丰厚,身后结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畅销不衰。他的77种书,迄今以2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发行。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外语片奖。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影片金熊奖。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阅读收获

  1.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是捷克国宝级作家,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并赢得大奖。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也称他为“我们之中最好的作家”。
  2. 赫拉巴尔仅仅用十八天就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此书在正式出版前就在地下广为流传,正式出版后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从手稿到正式出版,始终没有修改一个字。
  3. 小说以一个餐厅服务员蒂迪尔的打工经历,展示了捷克二十世纪中期的社会变迁。这部作品体现出作家一贯的回忆录式“传记”创作风格,通篇描绘了旅馆、饭店、酒家、餐厅和私人会所的生活,处处流露出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揶揄和调侃。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思维导图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思维导图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后感

猜你喜欢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