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读后感

《国歌》这本书会带你深入欧洲文化的源头,分析、揭示音乐和歌曲对大众的影响。音乐的民族主义功能在1870年战争后增强,此时,欧洲各国之间的认同感加强。音乐反映一国人民灵魂,传递归属感的思想在到处发展。民间创作此时兴起。音乐对抗帝国的审查,伴随着独立运动和武力征服的胜利。音乐不再是世界性的艺术,而成为民族性的艺术。1914年,伴随着音乐的喧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歌》 内容简介

本期解读围绕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固定,19世界的欧洲,音乐表达的意思固定了,而且能够表达民族情感。这是国歌产生的前提。另一个关键词是宣传。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是一种集体情绪,但是它并非完全凭空的,音乐就是它的载体。在一战前的欧洲,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音乐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又成了传播民族认同的工具。这是国歌产生的直接原因。

国歌读书笔记

《国歌》 作者简介

迪迪埃·法兰克福:法国洛林大学现代史教授,在欧洲历史文化、音乐史研究领域有极高造诣。除本书以外,另与他人合著《听到战争:14—18世纪的声音、音乐和沉默》《他人的品味:18—21世纪欧洲美食,从相异到相同》。

《国歌》 阅读收获

著名学者安德森在他的名作《想象的共同体》里提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民族观念是主观构建出来的。

本书的作者法兰克福沿着安德森的结论继续追问道:民族观念到底是怎么构建出来的呢?他发现,在一战前的欧洲,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潜在的线索,就是音乐。

在欧洲民族主义形成的同时,欧洲音乐也改变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成为传播民族观念最好的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国歌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探讨这个问题,不仅会让你对国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还会启发你重新审视一些更普遍的问题,比如艺术形式和社会观念是如何互动的。

你将读到:

1.欧洲音乐在19世纪发生了什么大变化?

2.为什么说音乐可以表达某种固定的含义?

3.为什么音乐能够成为传播民族观念的工具?

4.欧洲民族国家的国歌是怎么产生的?

《国歌》 思维导图

国歌思维导图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国歌》读后感

猜你喜欢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