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晶体管到芯片
2023年,我们可能会经历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这就是人工智能产业革命,而这种技术革命,一定会有芯片半导体的参与,2023年下半年很可能也会出现全球半导体的周期拐点。
中国每年芯片的进口额超过了石油。如果欧美断供我们最先进的芯片,我们将束手无策。这也成了我们最大的被卡脖子的短板,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努力地想要发展半导体产业,但是做芯片,可不比其他,这属于是最尖端的技术产业,需要有相当的积累。
本书主要内容
这本书从商业的角度,带大家回顾了整个芯片的产业发展史。把国际巨头,英特尔,三星,海力士,美光,德州仪器等都讲清楚了。也把中国的几个未来之星,中芯国际,兆易创新,中微公司,紫光国微,寒武纪的前世今生,做一定的分析。
华为受到制裁
华为受到制裁,大家都知道,本来麒麟芯片大有可为,是唯一能与苹果对抗的,国产5纳米工艺芯片。
美国商务部下令,任何厂商没有许可证,都不能给华为设计和制造芯片
但是,在2020年麒麟芯片就无法再生产。美国商务部下令,任何厂商,没有许可证,都不能给华为设计和制造芯片。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瞬间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但一开始,华为还是绕开了禁令,自建系统,自建生态应用,但很快,美国进一步升级,只要用到美国技术,就都属于受限范畴。很快台积电宣布,无法再向华为供货。他是华为5纳米制程芯片的唯一供应商,另外有能力供货的就是三星和英特尔,但显然他们也不可能绕开美国禁令为华为代工,所以这也就意味着,麒麟芯片彻底被断供。以至于华为手机后来始终无法实现5G版本。
中芯国际因缺乏光刻机,还无法生产先进制程芯片
至于中国大陆自己的晶圆代工厂,作者说,目前中芯国际已经实现了14纳米技术,7纳米还在研发当中。所以根本不可能为华为提供5纳米先进制程的芯片。
那么,我们为什么生产不了5纳米芯片呢?主要是因为缺乏关键设备,也就是那个光刻机,目前只有荷兰的阿斯麦尔一家企业能生产极紫外线光刻机。中芯国际之前企图定了一台,但因为受到美国阻挠,而拿不到货。中国本土光刻机生产商,还停留在90纳米制程芯片的光刻机,所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到了2020年8-9月,美光,三星海力士也相应宣布,不再向华为提供存储芯片,一时之间中国企业被扼住了咽喉。这几年我们最大的一个国内基本面,就是要搞半导体芯片的国产替代,说白了也就是挣脱这只扼住咽喉的手。这个事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暂时还没有定论。技术差距依旧很大。
晶体管替代真空管
从二极管到三极真空管,为无线电技术铺平了道路
那么为什么小小的一个芯片,中美差距如此之大呢,我们还得从他的历史讲起。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但其实也是爱迪生,开启了电子学的大门。
后来人们就知道,高温会导致金属物质上的电子活性增强,并产生游离现象,如果有正电压强力吸引,电子就会在真空状态中流动。于是英国人费莱明就造出了全世界第一支二级真空电子管,也就是我们说的二极管。后来又有人,在里面加了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了一个三极真空管。让信号的无线传送成为可能。为广播电视等无线电技术,铺平了道路。
但是一开始的真空管,体积大,易破碎,还得加热才能使用。导致启动很慢,二战当中,他的缺点暴露无遗,让真空管雷达极不稳定。用真空管做出来的电子计算机,重量超过了30吨,占地170多平方,耗电量惊人。 平均每15分钟,就要烧坏一个真空管。而且这样的计算机,还几乎啥都干不了,只能算数。如果当年有网民,一定会喷死这个东西。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觉得这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创新。
AT&T在真空管基础上研发出晶体管
所以真空管的发明人,干脆把专利给卖了。卖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就是AT&T,他的前身就是美国贝尔电话,当时他的利润极其丰厚,所以有的是钱,还创建了贝尔实验室。他们买下这个专利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他。用半导体制造一个电子管,替代真空管的作用。到了1947年底,才获得成功。搞出了晶体管。在体积,重量和能耗上,都要远小于真空管,而且结实耐造。
但遗憾的是,贝尔实验室,并没把他用到通信领域,而只是接着研究,或者出售专利赚钱,这已经成为了贝尔实验室重要的商业模式。后来美国政府反垄断,让AT&T开放贝尔实验室的技术,给他的竞争对手。于是有二三十家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这个晶体管技术授权。其中就包括通用电气和美国无线,还有IBM和摩托罗拉,也都把晶体管技术,拿去做通信领域的研究。
德州仪器和仙童发明芯片
德州仪器将晶体管的材料从锗金属换成硅
1954年,贝尔实验室做出来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是当年真空管计算机效率的200倍。而且功耗低了很多。但直到此时,晶体管的主要材料都是锗这个金属,但是他的价格太贵,也不怎么耐造,所以后来大家就不断地找替代品,最后发现硅这个东西似乎更合适。但唯一的麻烦就是提纯温度更高,制作起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于是就有一家公司,盯上了这个痛点,这就是现在大名鼎鼎,当年非常不知名的德州仪器。
德州仪器的戈登蒂尔研发出商用的硅晶体三极管
这家公司原来是做石油勘探的,二战期间给国家生产国防电子产品,慢慢的电子部门成了支柱产业,他也得到了晶体管技术的授权,而且他们也很有战略眼光,甚至直接去贝尔实验室挖墙脚。一个叫做 戈登蒂尔的人,跳槽到了德州仪器,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回故乡工作。但那会德州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基本被视为一个只有石油和牛仔的蛮荒之地。大概相当于中国40年前的深圳。
1954年,蒂尔终于研发出了一个可商用的硅晶体三极管,当时就震惊了整个学术界。美国军方,马上跑到德州仪器,下了大单。大规模采购硅晶体管,用于雷达和导弹系统。军方对于这种稳定性的材料,需求度极高。价格完全不是问题。所以在整个50年代,其实美国军方,才是支撑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大客户。后来,美国人又跟苏联让在航天领域对抗,无论是卫星还是火箭,美国人都尽量使用硅管,这也支撑了硅谷的需求。
德州仪器发明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后来德州仪器还发明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也投入巨资建立了硅管生产线,批量生产能力启动,让价格从16美元,降到了2.5美元。作者说,当年的收音机跟现在的手机差不多,当时卖50美元一台,相当于现在的1000美元,而德州仪器一年就卖出去了10万台。
但是当时德州仪器却并没怎么赚钱,甚至这个业务还是亏欠的,他的目的就是规模。有了规模他就能进一步把硅的价格打下来,这样锗的性价比就会越来越差。一旦大家都只能用德州仪器的产品,那么他就会代表整个半导体产业。
最早的集成电路思路来自美国军方的航空母舰需求
后来,美国军方又提了一个要求,说我们的航空母舰上,有35万个电子设备,这太复杂了,你们能不能把电子元器件整合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相连,给我们提供一个半成品。这样稳定性会高很多,其实这就是最早的集成电路的想法。当时有两种逻辑,1是用薄膜制造各种器件,2是做微模块。
杰克基尔比突发奇想发明芯片:将所有的元器件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半导体芯片上,然后让他们相互链接
1958年一个新入职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正在德州仪器加班。他认为微模块的技术路径是错误的,对这个项目没啥兴趣,但他有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将所有的元器件,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半导体芯片上,然后让他们相互链接呢?干脆做一个小型的微型电路出来。这其实就是芯片的由来。
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当时也不在意芯片这个想法,因为很难规模化生产,良品率太低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同事,叫做张忠谋。这个张忠谋后来成为了台积电的创始人,号称芯片教父。当时也在德州仪器工作。
不过当时张忠谋对基尔比的想法不屑一顾,他觉得这东西很难实际应用。后来公司为了鼓励他,还是让他自己去尝试一下。然后他通过一块小小的锗片,手工集成了20来个电子元器件,这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集成电路,或者通俗的说,芯片就这么诞生了。但当时没人重视这个玩意,因为很难规模化生产,良品率太低。
8叛逆成立仙童公司
1956年,一个叫做肖克利的人,他也看到了德州仪器的成功,并认为硅管取代真空管是迟早的事,所以他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回到老家加州圣克拉拉谷创业,而这个地方十几年以后就叫做硅谷。肖克利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是个诺奖的科学家,很多人也是慕名而来,加入其中。他们认为跟肖克利一起工作,就是接到了上帝的召唤。
但是现实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由于肖克利的独断专行,所以公司成立一年,没有研制出任何像样的产品,这引发了公司员工普遍不满。有8个人因此叛变公司,这8个人被肖克利称为8叛逆。
这八个人决定要创造一家公司,于是找了一个摄影器材公司拿到可转股的贷款,138万美元,为了感谢,以这个投资人的姓氏命名了公司,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仙童公司。美苏冷战,给仙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当时他们得知,超音速轰炸机计算系统,找不到晶体管,德州仪器也没能通过IBM的测试,所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痛点,于是仙童抓住机会,从IBM手里接到了第一张订单。
仙童公司发明平面技术解决可靠性问题,拿下IBM军事供货单
后来仙童还参与了洲际导弹项目的晶体管竞标,但这次并不顺利,经过多次修改,发明了平面技术,才达到可靠性要求,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巨大的进步,让他们淘汰了市场上的很多竞争对手。其他半导体公司,都得向仙童购买平面技术授权。IBM更是跟仙童签了长期军事供货合同。当然,这里还有个内幕,仙童的投资人,也是IBM的大股东,所以才给仙童带来了巨大的业务。促进了他的快速发展。
仙童发明集成电路工业生产理论
1958年底,仙童已经做到50万美元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了。此时他们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把整个晶体管封装为成品,焊到电路板上,做成电子设备。从而继续提升稳定性,而这正是军方所最需要的东西。所以巨大的需求推动技术进步,仙童开始发明集成电路。但此时德州仪器,提前申请了专利。为了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基尔比和仙童创始人诺伊斯,打了10年的官司。1969年,和稀泥的美国法院,认定他们同时发明。并且认定,基尔比是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而诺伊斯则提出了集成电路工业生产理论。德州仪器和仙童也达成协议。共享集成电路专利授权的收益。
美国政府投入大量半导体产业研发经费
在芯片发明后的6年时间里,政府对于芯片项目的资助高达3200万美元,其中70%来自于空军,同期美国半导体产业研发经费,大概有85%的比例来自于政府,所以你看,美国政府在这些重大技术创新上的支持,是很给力的。
芯片从军用走向民用
军工和芯片天然就是一个组合,国内紫光国微是这方面的典型公司
芯片刚问世的时候,他的性能其实并不强,产量也小,成本极高,大概每块芯片100美元,那时候是天价了。几乎是没有市场的,如果不是美国军方持续的投入,硅谷这些公司根本就活不下去。1962年,德州仪器给洲际导弹系统供应了22套芯片,到了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就已经耗用了100万块芯片。所以这个产能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也正是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美国的军事装备能力大幅反超了苏联。甚至到90年代初的时候,军用市场仍然占了芯片总量的40%。所以军工和芯片,天然就是一个组合。那么国内最典型的公司就是紫光国微。
仙童公司在香港建厂让成本下降到了1美元,让芯片进入民用市场
仙童公司为了降低成本,1964年的时候,把工厂开到了中国香港,成本下降到了1美元,这才让芯片开始进入民用市场。此时摩尔定律已经开始起作用,18个月,价格就会跌一半。所以市场被迅速打开,仙童公司低价销售,扩需求,通过需求带动产能,最后名利双收。
日本全力发展民用半导体,日本索尼将晶体管收音机卖向全世界
当时主要的芯片企业,就是德州仪器和仙童,此外还有一个巨头,就是大家更熟悉的摩托罗拉。 当时半导体产业,就是全球最新兴的产业。全世界也看到了这个产业的优势,比如日本,他们二战战败,军用市场几乎消失,所以全力发展民用半导体,虽然德州仪器发明了晶体管收音机,但是真正把这玩意卖向全世界的,确实日本索尼。
当年美国人也是没看上日本人,所以慷慨地向他们转让技术,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啥的。日本人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还干得又快又好。日本人也是野心极大,盛田昭夫亲赴美国学习技术,然后回来就创办索尼。并且推出袖珍收音机。然后返回美国推销。此时德州仪器竟然放弃了这个市场,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制造这么小的收音机呢,美国人喜欢大个的收音机。但盛田昭夫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频段和节目,所以一堆人聚在一起听广播可能会走向一人一台设备。
在摩尔定律的加持下,日本的袖珍收音机也一直在降价,曾经跌到10美元以下,而美国厂商的产品,则成本就要15美元,无法与日本产品竞争,日本制造的电子产品开始席卷全球,他们主要以小巧,廉价,精致而闻名世界。
日本建立芯片产业集群,日本如饥似渴地跟美国学技术,美国人则利用日本人帮他们赚钱
日本制造不断降价的背后,也是晶体管产业在日本方兴未艾,后来德州仪器发布芯片产品,对日本制造一度产生强烈刺激。
紧接着,1962年日本电气也就是NEC,买下了平面光刻技术授权。从零起步,三年做到了5万块芯片产量,NEC一度成为日本计算机市场的领导者。
后来日立公司与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1966年发布了15微米制程的MOS芯片,也叫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用这个生产计算器,1970年的时候NEC的芯片产量就达到了4000万块,然后NEC把技术开放给,富士通,东芝,三菱等其他日本企业,日本迅速形成了芯片的产业集群。
当时日本还搞了贸易保护主义,提高进口关税,保护中低端芯片产业,德州仪器想打开日本市场,不得不用技术去换市场,跟索尼成立合资公司。这变相扶持了日本芯片产业的崛起。最后德州仪器惊讶地发现,严谨的日本工厂的良品率大大高于美国工厂,甚至高出了一倍。于是日本企业的名声开始传遍美国,仙童,美国无线,通用电气,纷纷开始跟日本合作。在日本雇佣日本人建立工厂。60-70年代,也是美日经贸合作最密切的年代。日本如饥似渴地跟美国学技术,美国人则利用日本人帮他们赚钱。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