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到这里,本书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最后,我们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战争和将领到底是什么关系?
将领是王朝统治者抵御外敌入侵,对外发动战争的武器。同时,将领也需要战争来展示他们存在的价值。
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官和武将有完全不同的利益出发点。
当初唐太宗亲征辽东时,朝中文官几乎全部反对:宰相房玄龄主张停止出兵,谏议大夫褚遂良认为不要轻率从事。这不只是因为,打仗需要考虑后勤,考虑民意。从群体利益角度考虑,文官之所以大胆反对战争,是因为他们是靠国家财政供养的。而战争会影响财政稳定运作,造成前线优先供给,进而影响文官利益。
而军人不一样,唐代的军人虽然也有国家定期的补给,但要想晋升,就需要打仗。即使没有获胜,士兵可以在战乱中抢掠财物。史书记载,薛仁贵的族人薛万彻参加了攻打吐谷浑的战争,获得各类牲畜20万,后来攻打薛延陀,又缴获马匹1.5万。皇帝虽然也会批评几句,但不会进行实质性的惩罚。
回到本书的主角薛仁贵。前面提到,他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个是残暴,一个是贪婪。这两点在他晚年表现得过于突出。
或许,残暴、贪婪并不是他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那个时代,长期军旅生涯造就的结果。只是薛仁贵太出名了,薛仁贵甚至成为一种符号,这个符号聚集了过分夸张的荣誉,也不可避免地凝结了唐代将领的共同缺点。
薛仁贵的经历其实是同时代军事外交史的一个写照。薛仁贵一生的起起伏伏,正反映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国家强则国民强,每一个人的荣辱安危,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