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为什么要成为通才?作者在这本书里给出的核心理由是,通才具备了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并进行迁移的能力。而生长出这种能力的根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就是类比思维。作者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很多案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根特纳可以算得上世界级的类比思考专家。她说:能够进行关联性思考,是人类能主宰地球的原因之一。对于其他物种来说,建立联系是非常困难的。类比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是理解一些自己根本看不见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种能力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发挥出类比思维真正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的都是表面类比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一个相似的问题上采用重复的模式。
而真正有效的类比是你能够发现,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它们具备深层次的相似。相对于表面类比来说,深层类比更加抽象,也更难学。
根特纳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她邀请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给二十五张卡片进行模糊分类。每一张卡片上都描述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比如路由器是如何工作的,或者经济泡沫是怎么形成的。最关键的是,每张卡片背后都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属于某个专业的领域,另一个是展现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
举个例子,有四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的是四种不同的现象,需要学生们进行分类:身体出汗,人脑控制四肢做动作,美联储调整利息,还有一个是油价变动导致商品涨价。我们也一起来想想,这四张卡片该怎么分类呢?
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就把“身体出汗”和“人脑控制四肢做动作”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生物学的范畴。把“美联储调整利息”和“油价问题”划为一类,因为都是经济学范畴。
这个分类确实没什么问题。但其实很少有同学能发现,这个实验还有另外一种更深层的分类思路。比如说,身体出汗来维持体温,是初中生物学的人体体温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和美联储调整利息,就可以归在一类,因为都是负反馈循环。而人脑控制四肢做动作和油价变动导致商品涨价可以归为一类,因为都是因果链条关系。你看,这些表面上不相关的事情背后,实际上深层机制都是类似的。
不过,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医学难题的解决思路。了解了这种思路,你可能会对深层类比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好,问题来了。我们可以跟着想一想,假设你是一名医生,要治疗病人的肿瘤问题,不过手术难度太大。现在有个好消息,有一种射线治疗可以消灭肿瘤。但是要求是,射线强度得高到一定程度才行。但你想,强度足够高同时也会毁坏健康组织,因为肿瘤藏在身体内部嘛。强度低呢,虽然不会伤害健康组织,但是又无法杀死肿瘤。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怎么做才能保证既不伤害到健康组织,又能够消灭肿瘤呢?
确实有点难,估计有不少朋友会觉得,我们又不是医生,这个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了。先别急,我们慢慢思考的过程中,再来说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发生在一个村庄里的救火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估计你肯定能想出那个医学难题的解决办法。
从前,有个村庄里的房子着火了,火势非常严重,必须马上控制住。消防员到了以后发现2件事。第一,这个村子周围没有消火拴,但是附近有湖,连上水管以后供水量肯定不成问题;第二,在他们来之前,村民都提着水桶轮流灭火,基本上没什么效果。于是,消防员就安排所有人员,包括村民们。有水桶的提上水桶取满水,有水管的接上水管,在房子周围站成一圈。大家听好口令,倒数三声后一起把水泼向火苗。随后火势立马减小,很快就被扑灭了。
这会我估计那个医学难题,你已经想出解决办法了。答案就是:你可以用很多条强度比较低的射线,从不同角度射向肿瘤,保证这么多条射线都汇集在肿瘤的这个地方。这就解决问题了,既可以杀死肿瘤,又可以不损坏健康组织。在真实生活中,这就是很多医院里用的“伽马刀”的治疗原理。
你看,村庄救火,和射线消灭肿瘤,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情,它们深层次的指导思想却是一样的。背后的原理就是:如果你需要较大的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是呢又不能直接使用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同时发动较小的力量实现目标。
有了这个共同指导思想,实际上就不光可以解决救火和肿瘤这两件事了,还能进一步迁移。比如在军事领域上,有位将军就依据同样的原理打了胜仗。在一场战争中,将军需要带兵,攻打下位于国家中心的堡垒。按军事实力来说,要拿下堡垒不是难事。但是堡垒周围一圈每条路上都布满了地雷。无论选择哪一条,大军都无法通过,只有人数较少的时候才能安全通过。于是将军就做了一个计划,他把军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小路接近堡垒,确保同时到达同时发动进攻,最后将军顺利攻下了堡垒,推翻了独裁者。
说到这,估计你也能感受到,一旦掌握了深层类比思维,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一通百通的。哪怕我们在某个领域是外行,哪怕某个事情压根没有前人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我们也能够通过深层类比思维,推理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通才的优势之处。同专才相比,通才涉猎的领域更广,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深层类比思考,从而建立一种看待问题的外部视角,这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3M公司有一位发明家叫奥德科克。他的一项突破性的发明,打破了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物理定律。这个定律认为:没有一个表面可以从各个角度完美地反射光线。
奥德科克就在思考,能不能制造出一种薄膜,由很多层光学材料组成,这样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可以自定义地反射和折射各个方向不同波长的光。
但是随后,奥德科克的这个想法遭到了业内很多光学专家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还有一本光学书,专门给出了答案,说:“这种技术无法做到精确”。实际上,奥德科克确信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正是因为类比的深层相似性。大自然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有一种色彩艳丽的蝴蝶,叫大蓝闪蝶,它的翅膀上其实没有任何蓝色的色素,但是却能够散发出非常耀眼的蓝光。原因就是它的翅膀上有一层层薄薄的鳞片,可以折射并反射特定波长的蓝光。
那该采用哪种光学材料呢?奥德科克从人们平时喝水的塑料瓶中得到了启发。他说:每个人都知道塑料是一种聚合物,它天天都出现在你面前,但是没有人想过拿塑料制作光学薄膜。
奥德科克发明的这种多层光学薄膜,由数百层聚合物叠加而成,而且它的厚度还不到我们一根头发的宽度。每一层聚合物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反射、折射或让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另外,这种多层光学薄膜还可以增强亮度,因为光线射入多层聚合物之后还会反弹。原本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发明,有了比发光材料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内部,有了这种“增亮膜”,可以大大节约保持屏幕亮度的电量。
最后,人们就很好奇,为什么奥德科克可以做出,这么多光学专家都极力反对的发明呢?如果我们回顾奥德科克的经历中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通才。他喜欢手工模型,是一名化学博士,曾在3M公司的激光实验室工作过。他拥有的专利从光学跨越到金属加工,又跨越到了牙科。这些经历让他拥有了一种外部视角,能够不局限于某个领域内的方法来看待问题,思维模式也因此更加宽广。
作者在这本书中就提到,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考量的内部细节越多,他做出的判断就越极端。当人们过早地发展专业化,一下子钻进去了,看待事情的思维模式就会越来越狭隘,看什么都像是我这个专业的。打个比方,这些不断细分的专业圈就像俄罗斯套娃,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人们被划分为某个子专业或某个子专业的子专业,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外部视角的。
而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真实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只会变得越来越高。论某些特定的专业技巧和方法,我们比不过人工智能,但是要论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并进行迁移的能力,那就说不定了。作者认为,某个领域的不确定性越高,拥有跨领域通才成员的重要性也越高。
我们过去常常听到的说法,比如赢在起跑线,尽早确定专业领域,或者刻意练习,实际上适用的都是一种“友好的学习环境”。而当我们身处真实世界中,这是一种 “不友好的学习环境”,没有清晰的竞赛规则,重复的模式时有时无,反馈可能常常滞后或者不准确,比如说在预测金融趋势,或者在怎么“看人”这些问题上,就很难依据某个领域特定的模式或技巧来解决问题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项研究,专门关注专才发明家和通才发明家,哪一类人做出的贡献更大。结果显示,从二战结束开始的总体趋势是专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世界的确是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专才发明家的贡献在1985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剧烈下跌。2007年才逐渐趋于稳定,但是最近又开始下降。
研究人员就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社会对专注于单一领域的人才需求下降了,更倾向于同时涉猎几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通才。他们能够富有创造性地把各种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实现突破。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坚持把一只脚踏出自己的世界外,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刻意尝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