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1.前言

《成长的边界》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成为一个通才,会更有优势?

关于专才和通才的成长模型,一直是我们乐于探讨的话题。其实这两种人才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种是洪堡式的专才教育。威廉·冯·洪堡是普鲁士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官,他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19世纪的普鲁士采用了这套教育体系后,很快实现了工业化,成了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

另一种是纽曼式的通才教育。约翰·纽曼是英国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学习某一项专业的技能,而是培养一个有自我意识,健全心智的人。相比于过早地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里,纽曼更强调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

那到底哪种人才模型更好呢?这要是真比较起来,我们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问题。假设今天你要说服一个人,让他当个通才。你会发现,这个事真挺难的。但是要说服他当个专才就容易很多。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成为通才挺好的,和我们真愿意付出行动,这是两回事。归根结底还是绕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不相信“成为通才能有什么优势”。你想,假如有人和一个家长说,小孩可以不用整天练琴,什么都尝试一点有好处。家长可能就很难做到。社会竞争激烈,越早有个特长,小孩也就越有优势。

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是一样,你肯定是想尽早在一个领域拿到最高荣誉,这样才能确保内心有一份安顿感。那这份安顿感的根基是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一个总的趋势就是分工。我们不否认通才的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社会体系中,专才获得的收益更可预期,更加稳定,确定性更强。

所以,今天的这本《成长的边界》,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帮我们完成了对这件事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换句话说,不是让你知道通才的优势,而是让你确信,并且付诸行动。

本书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从对体育领域的人才研究,逐渐拓展到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等行业。他用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数据,剖析了过度专业化的弊端。作者提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通过跨界不断拓展能力范围,这才是最好的成长路径。

好,接下来我就分为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回答,为什么说当一个通才,在今天这个时代,比专才更有优势?

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在具体的学习方式上,我们怎样成为一个通才。

成长的边界读书笔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成长的边界》1.前言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