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 8.未来的法则

如果我们相信未来会比今天更好,坚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地方,所要做的便是认识到未来时代的特征和规律。把握住一些不变的道理,使用正确的方法,做那些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可叠加式进步的事情,这样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的8个特征

作者提到了伊藤穰一的爆裂这本书,里面用9对矛盾来描述对未来的看法,伊藤穰一指出未来有三大特点,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不对称性,告诉我们创业的蚂蚁凭借新技术也可以踩死行业大象。

复杂性,指的是知识体系是复杂的也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所以现在比较流行跨界,技能包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专业领域。

不确定性,说的是没人可以预测未来,专家也不可以。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抓住确定性的机会和趋势。要更加注重应对反应,而不去关心预测,也就是,预测归预测,策略归策略,这两个事不能混为一谈。预测错多少次都没关系,但策略一定不能出错。

不过度依赖过去的权威

在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是有权威经验可用的,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期间,新思想要比权威思想更加重要,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受新事物,而不是固守旧的经验。

拉力优于推力

指南针优于地图

拥抱风险

叛逆精神

通才胜于专才

韧性优于力量

强调整体性

寻找快速变化中的永恒

作者讲,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就擅长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那么他的观点和伊藤穰一是否有冲突呢?其实并非如此,伊藤强调的是未来的事实,而贝索斯则强调的是应对之道。变化的是技术和市场,不变的是商业服务。

在贝索斯之前,IBM也是这么做的,这头大象也在不断的转型,早期他是卖办公设备的,后来开始做计算机,再到卖软件,卖服务,这都是在改变,而IBM的商业模式核心却没有改变,那就是一切围绕服务展开。更具体的讲,IBM一直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企业用户更加便捷。当他发现谁都可以做计算机之后,他就主动把计算机和服务器业务卖给了别人,然后专门去做服务。在他看来,技术只是手段,服务才是最后的目的。

其实微软也是如此,他一开始也是卖软件的公司,后来转而卖办公和计算机服务,这让他才能实现基业长青,几十年不衰。

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格局读书笔记

作者举例,马云搞得无人超市,其实就是一个射频识别技术,但是并没有改变线下购物这个本质。所以没必要那么兴奋,就像大妈们说的,该花钱还是得花钱,跟有人没人,没啥关系。他们更关心的应该是能不能便宜。

亚马逊也曾经考虑过无人超市,他们想的是能不能把利润提升,而不是使用了多少新技术。之所以超市替代了柜台,是因为减少了人工,效率增加,虽然总体上损耗也增加了,但是利润上升所以这种模式成了主流,而后来电商取代超市,是因为电商干掉了房租成本,虽然增加了物流费用,但是总成本也还是降低的。

至于无人超市是不是能再次升级,主要看成本和收益。目前看损耗过大,利润也不高。设备投入比人工支出还要高,所以,暂时他还不会成为主流。所以,是否利用了新技术,让商业换了一个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改变了生意的效率,提高了利润,这才是核心。是那个不变的真理。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记住那句话,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为了技术而去搞技术,技术不被消费者感知,甚至还给消费者添了麻烦,那这个技术就一文不值。

爱迪生是最伟大的发明家,而他的一个理念就是,要让技术解决真正的问题,而非发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作者讲很多人都跟他提问,30岁了事业不顺,是否要现在去学习编程,切换一下人生跑道,但是作者说,30岁太晚了,一个计算机工程师至少需要上万小时的训练,也就是至少10年的时间,你才能基本掌握技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需要的不是编程技术,而是计算机思维。用这种思维方式,服务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扩大自己的优势。

优质的才是稀缺的

关注的价值

作者讲,现在大家都觉得金钱很重要,但其实未来关注更重要。也就是眼球经济,网红经济。有了目光聚集得地方,金钱必将追随。

但是被关注也有区别,有的只是炒作自己,让自己成了一个网红,这些其实来的快去的更快,现在网红已经越来越多,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可能就是一段舞蹈,一个动作你就火了,但是顶多也就是1-2个月,又会被人家遗忘。而那些拥有作品的,被几代人喜欢的网红其实不多,比如金庸他老人家,14本书,火了一辈子。无论什么层次的人,都是读着金庸的书长大的。

互联网的世界,关注总是很简单, 你去投放流量广告,你的东西就能被几千万人关注,但是能完成多少转化就不一定了,换句话说,这些关注并不值钱。比如某明星也开始尝试带货,结果直播好几个小时,一件货也没卖出去。

作者管这个叫做浅层关注,而传统媒体的关注其实更不值钱,美国对电视媒体做统计,每个观众看一小时电视,产生的价值只有20美分,也就是1块多人民币,而上网创造的价值反而要更多,所以你看看,现在谁还投电视广告,除了那几个要打品牌的汽车和快消,几乎其他客户已经绝迹。这就是电视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他的关注越来越不值钱了。

内容的价值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什么样的媒体关注价值最高呢?不是商业媒体,也不是娱乐媒体,而是那些毫无娱乐趣味的严肃杂志,平均每一个小时的浏览,产生1美元的价值,而八卦杂志,连10美分都不到。

所以,关注价值,要比流量更加重要一些,这时候还有一个概念,叫做ARPU,也就是每个用户平均收入。

比如苹果公司,每个用户差不多两年换一次手机,也就是说,ARPU是手机价格的一半,超过400美元。而紧随苹果的是谷歌,但他的ARPU值,只有40美元,小了一个数量级,在咱们这BAT的ARPU差不多是20多美元,三大运营商只有4-8美元。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应该关注这个数据,这代表你能从每一个人身上赚到的钱。是避免赔钱赚吆喝的有效指标。

作者举例徕卡公司,一开始跟日本公司比价格,结果公司差点倒闭,后来他们转变策略,开始关注ARPU值,培养他的高端用户,开设摄影师专业培训的徕卡学院,2014年以后,智能手机大幅冲击低端相机市场,佳能尼康销量下降一半,而徕卡却销量不降反升。后来尼康和佳能也反过来学徕卡,开始走高端用户路线。作者说,当下花钱买用户,这事很普遍,所以投资人不要看他的关注量了,而应该看看ARPU值,这才是真本事。

未来的关键词

放到个人身上这个事也是成立的,我们总是去频繁参加各种社交,企图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这种关注没有价值,你要提高自己的ARPU值,也就是去找真正的朋友,你手机里有多少通讯录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出问题的时候,有多少人肯帮你。我们应该把最宝贵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有用的内容,结交有用的朋友。这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免费时代的赢家和输家

作者说现在其实早就进入了免费时代,自打计算机出现,软件的边际成本基本就是零了,所以免费这个事已经不可避免。

20年前,微软还试图打击盗版,但后来CEO鲍尔默来中国考察之后,说了一句话,你们如果非要用盗版,能不能盗正版的,言外之意现在各种盗版已经接近疯狂,连感染病毒的软件,都有人去盗版。后来微软改变了策略,干脆拿出正版软件来给我们盗版,与其也收不上来费,还不如先培养用户习惯,然后等大家都离不开微软的时候,再想办法。

后来,杨致远的雅虎,让互联网彻底进入了免费时代,再后来微软的IE之所以打败了网景还是凭借着免费战略,中国就更不用说了,阿里打跑了易贝就是靠免费,周鸿祎颠覆了杀毒也是靠免费。

垄断和迅速死亡

免费模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这些互联网公司快速的形成了垄断,谷歌,阿里巴巴,和脸书就这样的经典样板,于此同时,他们的对手迅速大量的死亡,那么很多人可能要问,为什么有的公司靠免费发展起来,有些公司靠免费却死掉了呢?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提到过,提供有用的信息是根本,注意有用是重点,而不是信息。互联网从来都不缺信息,那些失败者也觉得自己提供的信息很有用,但是到底有没有价值,只有使用者才最清楚。

比如有媒体爆出第一手资料,然后其他媒体开始转载,其实获益的只有这爆料的媒体而已,微软推出的windows系统,后来也有其他公司模仿了,但没有太多额外价值。

所以抓住免费模式的关键就是,领先一步创造价值。

免费服务和收入减少

免费还造成了一个结果,叫做赢家通吃。

作者提供的数字2016年全球互联网产业收入是3800亿美元,虽然不算少,但是跟运营商的3.5万亿美元的收入相比,还差的太远,作者说这完全与互联网的名气不对等。而在这3800亿美元的产值中,谷歌一家就占了四分之一,达到1000亿美元,剩下来亚马逊,阿里巴巴,脸书,腾讯又占了1000亿美元,把这10几家第二梯队一去掉,可分的蛋糕就非常少了。几十万家公司分剩下的市场,结果可想而知。

在互联网世界,出现了太多的复制信息的公司,比如一说做共享单车,什么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小绿车遍地都是。这些大多都是无效竞争。现在最可笑的是,创业者已经不满足于免费提供服务了,甚至还要倒贴钱。使用他的软件,就给补贴。比如最早的打车和外卖服务,全都是这么烧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超越免费的逻辑

免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原来有稀缺性,而免费之后不再具有稀缺性,于是免费就会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作者说他在谷歌的时候,零食和饮料就摆在那随便拿,一开始还有实习生没见过世面,拿回家里吃,后来也就不再拿了,因为他们发现,这东西随时都有,取之不尽。而相反在大学里就不行,有一点零食,就都被抢光了,因为零食根本不常有。

所以要超越免费,你必须要制造一种稀缺性,而这需要产品,服务本身具有一种难以复制的特性。如果要没有稀缺性,即使免费,也不会吸引人。

超越免费的5个法则

这点其实用在我们求职上也是适用的,现在很多人的学历都不低,不是985就是211,最次也是个本科,但是找个工作却很难。甚至这些孩子要免费给人家当实习生,人家都不乐意要。现在更有甚者,不但领不到实习工资,还要倒贴实习费。你可以不去,但是没有实习经验的人,就会更难找到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才太多,不稀缺。随便就会被替代。找张三来可以,李四来也行。

那么怎么在职场中胜出呢,你需要了解5个法则。

时效性能够超越免费

第一时效性,比如花钱看直播,免费看重播,对于球迷来说,他们会选择花钱的。因为那种紧张的快感,是重播无法满足的。所以现在很多网站也这样,会员多看几集,看最新的电影,不是会员就得等着。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郭德纲的相声,基本上全网都会有,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去听现场,其实也是时效性。第一时间满足。所以你要想抓住时效性,就得第一时间满足需求。

突出个性化

第二突出个性,既然免费的基础是容易复制,那么不可复制又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可以付费。比如书可以盗版,但是作者签名的书,这个就比较稀缺。人因为有了个性才有喜爱,这个东西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你必须具备很强的个性,才能成为稀缺的人才。比如你拥有独特的人脉,拥有独特的组合技能。

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和易理解性的服务

第三,提供具有可用性的产品和容易理解性的服务。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书,还有一些专业性的论文,这些东西,即使你免费放在那,也不会有人去读。但是有人在这上面创建附加值。所以有些东西并非是没有用,只是中间差了一道桥梁。

提供可靠而易得的服务

第四,提供可靠而容易得到的服务,比如有人现在免费送你一辆破车,你可能未必会要,因为本身没有牌照,而且还不知道这车的底细,可能用起来,三天两头就会坏,修起来可能更是死贵死贵。当年底特律1美元的房子基本上免费送了,但是仍然无人问津,因为房产税太贵。他不够可靠。还比如,在中国公立医院收费比较便宜,但是有钱人还是习惯于去私立医院,花费高价看病。主要就是因为免费的东西时间成本太高。更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速公路,有人等着免费上路,而有人则故意错开免费出行。这就是因为免费和付费的体验,相差巨大。所以大家愿意付费。

打造具有数据黏性的服务

第五,打造具有数据粘性的服务,比如如果微信,现在开始收费,估计很多人都会被迫交钱,没办法因为所有的数据和资料都在微信上,一时半会走不开。不用微信了,可能会丢掉半个社交圈。淘宝就是这样,他一开始开店免费,后来等大家习惯了,再开始收费,这就形成了一种数据粘性。你的客户都在淘宝里,所以也就只好忍了。

信息时代的定律

和每个人直接相关的定律:李嘉图定律

格局读书笔记

作者提到了李嘉图定律,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也是成功的商人和投机专家,所以他获得了大量财富,李嘉图认为,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的价格,它是由垄断性或者稀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资和改良成本决定的,他的价格受限于租户能够承担的价格。

这就是李嘉图定律,租金的高低,由两个因素决定,不同土地上收入的差额,以及和其他投资的对比,差额很好理解,就是说哪个土地能赚到更多钱,租金就会更贵,而所谓投资的对比,好比说一个著名学校的学区房,房价不断上涨,越来越稀缺,他的涨幅比股市更快,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去投资这种稀缺的学区房。

格局读书笔记

信息时代稀缺性的势差

这个定律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有了新的意义,比如张三比李四的技术更好,所以张三的收入,就要高很多。其实说的还是赢家通吃,头部效应。一流人才的市场报价,要远超二流人才,跟普通的人才更是不再一个数量级上,也许是10万和1万的差别。所以你要想赚取年薪百万的高薪,就务必让自己成为专业的一流人才,当你不可替代的时候,收入会有几何级别的增长。

而在产品上,更是如此,一旦一个产品被认可,大家就都会去使用,第一名的销量可能跟第二名完全不对等。比如英特尔和AMD,如今信息化时代,李嘉图定律在不断放大,这就让好东西越来越贵,而一般的东西,无人问津。

作者举例房子,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硅谷一套独栋房子,中位数是50万美元,而家庭收入中位数是11万,也就是说4.5年,能买一套房子,2016年,硅谷的房子涨了3倍,而其他地方的房价只涨了1倍,当地人的收入只增长到了16万,增加了50%,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这十几年来,硅谷一直在造富,一批被创造出来的富人,一批最优秀,最高薪的工程师,推高了硅谷的房价。

国内也是如此,在最优秀人才聚集的一线特大城市,房价是其他普通二线城市3-5倍。但其实如果看平均收入,绝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把规律写进我们的行动指南

作者说这么多,就想表达一个观点,技术的进步,绝不是让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而是让差距放大了,以后会出现放大版的李嘉图效应,也就是好的东西,会越来越贵,普通的东西则会很便宜。

无论再怎么调控房价,稀缺的学区房,富人区的房子,城区核心位置的房子,都依然是很贵的。房子最后其实都会跟手表和汽车一样,普通的使用功能人人都买的起,但贵的东西,普通人会一直向往,基本都是奢侈品。甚至多贵的都有。我们也要适应这个规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否则第二第三,其实意义并不大。永远也不可能有第一名那种估值。而人生也是如此,10个90分都赶不上一个100分,所以做到90分和做到100分将差距巨大。所以这绝不是一个差不多就得了的时代。务必要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赢家通吃。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基本都是作者的随笔,但是却告诉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论,以及价值观,其实人和人的差别,主要就体现在思考事情的角度和做事情的态度上,当你把这两个事都想明白了,自然也就拥有了更大的格局。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格局 8.未来的法则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