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未来》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刚才我们说了当下经济社会的第一个变化趋势——从中心化到分散化,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一些系统中的资源配置权力开始逐渐由中心节点分散到网络中的个体手中。
接下来,我们说说书中讲到的第二个变化趋势,那就是,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更直白地说就是,金钱越来越无法准确评价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了。
我们知道,金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一个固有的内在功能,那就是作为各种事物价值的衡量尺度。那么,为什么本书认为,近些年,金钱与价值开始逐渐背离了呢?
作者给出了两方面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近些年,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而相比之下,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其实在当下体现得比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更加明显。咱们下面就来具体说一说。
香帅老师在《2021中国财富报告》中讲过,要想提振社会中的需求,中产阶层是主力。但是,我们都能观察到,在2020-2021这个时间节点,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范围内中产阶层财富缩水;伴随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长乏力;于是,2020年之后,多国央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放水,以刺激需求、提振经济。
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是,好的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稀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着有价值的投资标的、疯狂追逐那些他们认为优质的资产。更直接地说就是,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价值种类,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
作者认为,在过去,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实用性价值。对物品来说,就是一个东西的实用性功能;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一个人在物质层面能创造多大的产出。这种价值比较容易用金钱来衡量。
但是,近些年,随着人类社会富裕起来,物质层面逐渐接近饱和,实用性价值的重要性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有两种在过去经常被忽视的价值类型,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种是社会价值。
对于组织而言,社会价值指的是它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所贡献的价值。比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等非营利组织所进行的活动,还有企业的对口扶贫、救灾捐款、植树造林等行为,主要包含的就是社会价值;还有,现在许多公司会给自己定义使命、愿景,比如苹果公司要“改变世界”,迪士尼要“创造快乐”,还有中国移动的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等等,其实也是在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社会价值指的是他在社会网络中发挥的价值。比如你积攒的人脉资源,周围人对你的信用评价,你对于社会或他人的贡献,等等。
还有一种价值,叫内含价值,指的是跟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相关的价值。比如,像兴奋、感动、喜爱、开心等一系列感受,虽然并没有什么实用性,但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说,却是有价值的。
比如,现在一提到海底捞的服务、泡泡玛特的盲盒、江小白的广告文案,我们总会说,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价值”,这其实就属于内含价值的一种。
和有用性价值相比,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都不是物质化的,因此以前我们会觉得它们很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当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价值或内含价值也能够进行可视化的管理了。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评价经济”,说的就是这类现象。
比如,在豆瓣、淘宝、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上,能够看到各个产品或商家后面都跟着高或低的分数,这便体现了大众对于它们的喜爱、信赖程度;如果你点开平台上某家店铺的页面,还能够很具体地看到评论中的好评和差评数量,甚至能看到按照关键词分类的评论数量,比如一家淘宝服装店的评价里,可能有38条带“尺码准”,22条“面料好”,8条“客服态度差”,等等。
还有,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一个人从他人那里收获的关注、兴趣、喜爱等感情,可以通过他的粉丝量、点赞数、浏览数、评论数等数据来实时掌握;微博现在还增加了情绪表达功能,长按某条微博右下方的点赞图标,就能看到五个小表情选项,你可以自行选择要表达什么情绪。比如,之前鸿星尔克为河南灾区捐款五千万,在官方账号公布捐款数额的微博下面,有将近一万人选择了“感动流泪”的表情;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夺金的新闻下面,则主要是笑脸、比心的表情。
好,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说的内容。本书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市场里的钱越来越多了,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价值种类,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了。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经济社会的第二个变化趋势——“金钱与价值逐渐背离”。
进一步地,作者指出,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人们渐渐地由“金钱主义”走向了“价值主义”。也就是,由关注金钱本身,转为关注金钱背后的价值根源;并且,这里说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用性价值,更包括社会价值和内含价值。
比如,当下年轻人的游戏付费、直播打赏、偶像应援等行为,开销不小,实用性不大,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可能就是因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实用性价值随处可得,而能够触动内心的内含价值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在职业选择上也是如此。之前我在“得到头条”里听到过一份发布于2019年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调研数据来自约77万高考考生。听完之后,我感觉,我可能已经跟“00后”有代沟了。
我自己是2014年参加高考的,当年报志愿的热门都是金融、经管这类跟钱有关的专业。但是根据这份报告,“00后”最无感的十大人文专业里面,竟然就包括了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我们以前认为的“热门专业”。
那么,“00后”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呢?在人文类专业里,高居前三名的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这几个专业在我高考那会儿还是绝对的冷门。在理工类专业里,排在前三名的是心理学、法医学和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报告发布方,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可能是受这几年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火,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爆红;还有《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大热的刑侦、悬疑电视剧出现,等等。
我认为,从价值角度看,这些流行文化作品,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相关专业的内含价值。学生们认为这些专业很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感,也就更愿意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了。可以说,从“00后”的人生观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从金钱主义走向价值主义的这种变化。
不光是“00”后,从“8090”这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变化。
比如,从金钱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毕业于顶尖大学、拿到超一流企业录用通知的年轻人,放弃入职而去创业,去追逐自己的文学梦、音乐梦,或者从事非营利团体等公益活动,是不太理性的;但是,如果从价值主义的视角来看,这样的选择可能就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它们带来的内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增量,可能远超过在实用性价值上的损失。
还有,在当下,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是想要100万现金,还是B站上的100万个真人活跃粉丝,可能不少人会选择第二个。因为,一个有100万活跃粉丝的B站up主,在接下来一年中接到广告费、通告费,可能会远超100万元。我们平时也会看到,网红人气越高,越怕失去粉丝、节目订阅者,反倒是不怕暂时没钱;因为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价值就在于观众的兴趣、关注,金钱只不过是这种价值的可转换形式。
从这类现象,我们能看到,在当下,将个人价值转换成收益的环境正在不断健全,你的个人价值能够更容易地换成金钱。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提醒我们,在未来,个人收入来源可以不再依赖于单独的某一家公司,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人来说,公司只是发挥自我价值的多个渠道之一。
《财富的未来》3.第二部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财富的未来》3.第二部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