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思维》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你通过项目共享网络,拥有了自己的私有项目流之后,接下来才是筛选项目的阶段。
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要投资的赛道,也就是项目所在的行业。在作者看来,这个世界上的行业赛道只有两种:一种是疯狂扩张型的,另一种是其他。
这里所说的疯狂扩张,是指能够获得数十亿美元估值,让股票价值增长几百倍。作者指出,像餐厅、电影、服装厂、酒厂等传统行业,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无论创始人多么努力地工作,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像麦当劳、星巴克,还有做瑜伽服装的lululemon等传统企业,它们也早就达到了数十亿美元的巨无霸级别了啊。
是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它们的巨无霸体量背后,有着长达几十年的蓄力期和成长期。但现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等上三四十年的时间、缓慢积累财富。天使投资人更是如此。他们要找的,是那些能够在5到10年内就能扩张为巨无霸的公司。而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企业的表现远远优于传统企业。
为什么呢?这背后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经济学道理:决定一家企业扩张边界的,是它每扩张一单位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就会持续扩张,直到二者相等。而传统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在扩张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的边际成本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你看,以麦当劳为例,它的扩张方式是,多卖一个汉堡或者多开一家分店,而这些的成本几乎是固定的——开第九家分店的成本并不会比第八家低多少。
再来看谷歌、优步这类软件公司,它的扩张方式是让更多的人使用自己的软件,而一旦软件开发好了,每增加一个用户的成本微乎其微。可能只有扩张到某一上限时,你才需要集中增加一下运营维护投入,然后继续扩张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建议天使投资人们关注信息科技这个赛道,而不是那些传统赛道。
那么,站到这条赛道上以后,我们该如何筛选具体项目呢?作者告诉我们,你要关注的不是创意,也不是市场,而是创业者本身。
“人并不代表一切,却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是作者在他的博客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没人能知道一家公司在未来会不会成功,但是我们能判断,创办这个公司的人能不能成功。
为了做出这个判断,我们需要与创业者进行一次面谈。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的面前就坐着一位创业者,我们该如何判断他是否具有创立下一个谷歌、脸书或者优步公司的潜质呢?作者给出了四个可以问他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正在做什么?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是在问“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或者“我为什么要投资你的公司?”
但是,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在问“事”,而不是“人”。我们需要认识到,谷歌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一家做信息搜索引擎的公司,而在于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能够编写出一种优于同行的软件,帮助人们更快地搜索到信息。而如果我们问创业者“你正在做什么”,就能够更好地聚焦于创业者本身,以及他能做的事、在做的事。
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你可能会听到形形色色的答案。在这里,作者透露了他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所听过的两类最不好的回答。
第一类是“为了挣钱”。作者指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挣钱而创业的话,那他最终大概率会放弃。为什么呢?试想一下,假如你能研发一款顶级搜索引擎,那么肯定得具备顶级程序员的能力。而对于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来说,如果只是想尽快填满钱包的话,完全可以让谷歌或者脸书聘用自己。这样能够直接获得每年100万美元的股票和工资。既然如此,又何必自己承担着巨大风险,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去独立研发一款软件呢?
简言之,如果以挣钱为目的进行创业,创业者很快就会发现,有很多其他门道,短期内比创业赚钱更快、更多,也就不再想做创业这件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事情了。
上面说的是第一类糟糕回答。第二类糟糕的回答是“因为某个成功的公司没有做这个功能”。比如,在作者投资优步以后,总是有人向他推荐“能送餐的优步”、“共享直升机领域的优步”以及“用于购物的优步”,等等。
作者认为,这类创业者其实是缺乏远见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为其他公司的产品开发某项补充性功能,而不是做一个完整的产品或者是怀有某个伟大的使命。这样的公司即使一时成功,最后也通常会被大公司挤垮或者被便宜收购,没有机会成为一家独角兽。
上面说的是两类糟糕的回答。那么,针对“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才是正确的?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如果你去问优步的两位创始人,他们会告诉你,自己创业的原始动机,仅仅是因为在巴黎参加一次技术大会打不到出租车。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则会告诉你,自己害怕交际、不善于跟异性打交道、不敢联系前女友,所以想创建一个社交平台,这样就能知道大家的人际交往状态了。这听起来有点简单幼稚,但再仔细想想:世界上有比繁衍后代更重要的事情吗?根据达尔文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论,没有。因此,扎克伯格的社交恐惧症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产品。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
作者认为,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科创领域,总是有很多人不断地重复尝试相同的想法。
现在我们在看很多互联网巨头的时候,可能总有一种感觉——它们是因为抢先占领了某个赛道,才获得了快速扩张的机会。但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脸书是第十个社交平台,谷歌是第十二个搜索引擎,iPad是第二十个平板电脑,YouTube更数不清是第多少个视频网站了。它们都不是最早进入赛道的那批玩家,但为什么却成了跑得最快最好的那个?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说谁第一个做,谁就会成功,而是当现实条件成熟之后,谁第一个做。
这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还是回到优步这个例子。事实上,在优步出现以前,曾经有另一家创业公司也试图帮助人们用手机预订出租车,他们对于“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短信”。但现实是,“短信”这个条件远远不足以支撑手机打车类业务的发展。这类业务需要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直观的大触摸屏以及军用级精度的GPS。而这些,正是优步对于“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问题的回答。
再来看YouTube。在它出现之前,其实已经有数十家视频网站了。不过在当时,由于宽带成本和网络存储成本很高,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视频被疯狂传播,那么你就要向视频网站支付数万美元的服务器费用。但是,到了YouTube时代,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宽带成本降低,云计算的出现导致网络存储成本降低。这就使得YouTube可以不像它的“前辈”们那样,向视频发布者们收钱;相反,它还会把热门视频里的广告费分给发布者。这便催生了大量来自民间的优质视频内容,为YouTube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原动力。
第四个问题:你有哪些特别的优势?
换个更犀利的表达就是:”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这个项目?”或者“相比于那些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和跟随者,你有哪些独特优势?”
一个有点悲伤的现实是,很多面谈都终止于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创业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并不能给出答案。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从实践来看,如果创始人具备一些特别的优势,他的创业公司在未来的确更可能获得巨大成功。比如,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认识很多善于编写算法的天才程序员;脸书上线的时候,扎克伯格正在哈佛大学读书,他和朋友们对校园文化很熟悉,可以清楚地掌握线上社交平台的潜在市场情况;还有,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曾经担任美国联合劝募协会的执行理事会主席,而当时IBM的CEO就是理事会成员之一,这也为后来IBM雇用微软来为它们的第一代个人电脑开发操作系统提供了契机。
那么,如果一个人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或个人技能等方面不具备特殊优势,就无法成功创业了吗?当然不是。但作者提醒我们,天使投资人的任务不是“浇灌梦想”或者“为爱发电”,而是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项目洪流中,筛选出最大概率能够成为独角兽的那一个。
好,问完上面四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如果你感觉他基本过关,就可以继续深入问问他创业的具体战术细节,包括商业模式、市场策略、团队情况,等等。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